若将人病如己病,救得他生是我生
时间:2021-02-07 14:46:13 [ 大 中 小 ] [ 打印 ] [ 关闭 ] [ 收藏 ]
俗话说,择书即择友,2011年,因敬佩南怀瑾先生的学识,我便开始接触南先生的著作。一年前,在书店偶然看到南怀瑾先生《论语别裁》一书,便开始了品读历程。南先生旁征博引的求证,贯通古今的学识,透过本质还原孔子大智慧的解读,仿佛是一坛陈年老酒,醇香四溢,又好似一杯清茶,沁人心扉,深深地吸引了我。读罢全书,我把总是看向外面的眼睛收回,开始反观内省,那种精神的滋养慢慢渗进心灵,从内里改变自己做人做事的态度,从另一个角度去看人省己。
虽然即将迈入而立之年,但我对人的价值究竟应该体现在哪里依旧不甚明了,而南怀瑾先生用最浅显的语言,为我们诠释了孔子的大教育理念。孔子最看重“仁”。所谓“仁”,就是人格、人性、尊严。南先生通过对中国古代“仁”字的写法分析,认为:“‘二人’是两个人,就是人与人之间,有我就有你,有你我就有他。有你、我、他,就有社会。就会发生怎样相处、怎样相爱、怎样互助的问题,就是仁。”这让我不由深思,现在的医患关系似乎慢慢发展成了一种形同上下级的关系,医疗事件发生的形式往往显得“官方”,病人及家属对待医生的态度常常变得小心翼翼,长此以往发展,谈何“仁”医,谈何“兼爱”呢?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后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对我们医务工作者来说,也是一种警醒。我们的初心是救病人于病痛,即所谓“若将人病如己病,救得他生是我生”的理念。这既是医道的最高境界,也同样是我们医学人的那一份初心。
自半年前我进入荣院,慢慢对这样一份使命有了更切身的体会。我们的工作就是全心全意为残疾军人服务,为退役军人服务。因为这份使命,让我格外有了一份责任。医者在古时即被称之为“仁医”,我们医务工作者的“仁”,第一要义便是对自身技术水平的提升,而所谓“修己”;有了修己之为,才能有足够的信心可以去完成“安人”的第二要义。我们荣院的服务对象是广大退役军人,以“仁”为本,便要渗透到我们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之中,渗透到服务退役军人的医疗工作之中。他们有的为国防事业作出过巨大的贡献,有的由于种种原因而导致膝下并无子女,老来孑然一身,除了肢体上的病痛以外,他们的心理难免也有一定程度的创伤,我们在医治身体病痛的同时,也要积极地去抚慰他们的心灵,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
退役军人是一个很大的群体,在医养结合的模式下,我们为老兵们提供的医疗方式也与一般医院有所不同。在我院,医生群体年轻化,而退役老兵们有的已经是八九十岁的高龄,我们便像对待自家长辈一般对待他们。每日查房,我们都会和他们亲切的问候,认真分析他们的病情变化,尽力制定最适合的治疗方案。工作之余,我们也会热情地关心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心理状况,陪他们聊天,有时还会帮他们网上购物、和老战友视频聊天……
住在我院的残疾军人吴成老先生,曾经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闲暇时,吴老常常与我们分享他经历战争时的点点滴滴。虽然已90高龄,但讲起往事来,吴老却总是精神焕发。所以在查房之外,我们有时间也会关心他的日常生活,抽空听他讲历史、讲传统、讲故事。细细想来,我们正是我们需要坚持的一种工作态度:兼爱亲众,以“仁”治人。
在《论语别裁》这本书中,南怀瑾先生以“修仁先以修己”贯穿全书,抛却功利之心,如孔圣所云:“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作为新时代的医务工作者,作为退伍军人工作中的一份子,我再次学习《论语》,领悟到关于“仁、爱”的见解。应当把这些圣人之见贯彻到日常医疗工作中,促进退伍军人服务工作的进步,这才算是真正读过《论语》,真正接受过圣人教诲,真正做到“若将人病如己病,救得他生是我生”。
上一篇:以康复治疗守护最可爱的人 下一篇:这里就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