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服务保障 > 康复医学 » 正文

短肽型肠内营养剂应用于消化道恶性肿瘤的临床效果观察

时间:2019-01-15 13:58:35 [ ] [ 打印 ] [ 关闭 ] [ 收藏 ]

        恶性肿瘤是当下常见的临床疾病,对患者的生活造成严重危害,具有高死亡率的特点化学治疗和放射治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常用方式,但是往往会对患者的健康细胞造成伤害,影响患者的消化功能。为了研究短肽型肠内营养剂应用于消化道恶性肿瘤的临床效果,我院选择82例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进行调查研究。

首先将所有患者奇偶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两组患者均经过影像学检查,确诊为消化道恶性肿瘤知情本次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且其中无肠道功能衰竭者、完全性肠道梗阻者严重腹腔内感染者。对照组男性29例,女性12例;年龄41~78岁,平均年龄(52.36±6.59)岁;胃癌26例、肝癌8例、胰腺癌3例、胆囊癌2例、结肠癌2例。观察组男性28例、女性13例;年龄41~78岁,平均年龄(53.69±7.56)岁;胃癌21例、肝癌8例、胰腺癌4例、胆囊癌3例、结肠癌6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资料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式为患者进行常规肠外营养支持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短肽型肠内营养剂——百普素治疗,将短肽型肠内营养剂配置为全浓度,通过口服或鼻饲为患者补充每日的非蛋白热量,将患者的非蛋白热量控制在146KJ左右,氮量控制在0.25克左右。第一天给予患者肠内营养剂为全量的1/2以内,且不低于1/3;治疗第二天后逐渐增到全量,采用全天24小时连续的静脉滴注方式,治疗时间为一个月。治疗期间,做好患者并发症的预防,控制营养液的温度在37~38以内,速度在开始时滴速应缓慢,后续滴速可以维持在为每小时100125ml毫升。患者若出现上腹不适可以适当给予胃肠动力药。患者输液时采用半卧位将床头略抬高至30°,治疗过程中严密观察血糖及肾脏功能指标避免摄入过快和超量摄入,防止患者出现恶心、呕吐和腹泻等不良反应。

使用SPSS20.0软件对82例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进行数据分析,比较两组相关指标(总蛋白水平、总质量、尿素氮、肌酐)以及并发症(恶心呕吐、腹胀腹泻、胃肠道出血、肝功能损害、继发性感染)发生率。观察组患者的总蛋白水平(65.05±0.50g/L、总质量(34.39±15.98kg、尿素氮(4.89±0.54)mmol/L、肌酐(89.56±0.45μmmol/L优于对照组患者的总蛋白水平(55.64±0.89g/L、总质量(23.55±19.84kg、尿素氮(4.21±0.43)mmol/L、肌酐(78.25±0.84μmmol/L两组对比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出现2例并发症,其中恶心呕吐1例、腹胀腹泻1例;对照组患者出现13例并发症,其中恶心呕吐3例、腹胀腹泻5例、胃肠道出血2例、肝功能损害2例、继发性感染1例。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4.88%低于对照组的31.71%,两组对比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对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采用短肽型肠内营养剂治疗,对于提升患者的机体免疫功能和抗氧化功能,改善患者的营养情况具有很好的效果,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值得临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