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偏瘫肩痛应用综合康复治疗对患者肩关节功能的改善评价
时间:2021-10-11 10:34:47 [ 大 中 小 ] [ 打印 ] [ 关闭 ] [ 收藏 ]
脑卒中偏瘫是一类临床高危疾病,患者临床表现为严重的肢体功能障碍,致残率和致死率均比较高。大多数脑卒中偏瘫患者会并发肩痛,需进行科学有效的治疗,缓解患者疼痛感并增强其肩关节能力和神经功能,故对现代治疗方案进行研究十分重要且必要。目前,综合康复治疗方案已在临床中得以应用并取得不错的临床反响。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我院脑卒中偏瘫肩痛患者共58例,随机分组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为奇数号,共29例,男性21人,女性8人,年龄65~79(70.18±4.22)岁;观察组为偶数号,共29例,男性20人,女性9人,年龄66~58(70.16±4.19)岁。
对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主要为肢体功能锻炼、肢体按摩等。对观察组实施综合康复治疗,包括心理治疗、肢体康复、理疗、按摩等。
实施心理治疗时,治疗人员需科学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采用心理暗示法,即讲解以往成功治疗案例,暗示患者可以治愈,提高其治疗信心和动力,自愿、主动接受康复治疗。脑卒中偏瘫肩痛患者极难进行自主活动,实施肢体康复时,治疗人员需叮嘱患者采取仰卧位,协助患者进行手臂外旋、外展运动;当患者选择侧卧位时,应指导患者患侧肩部向前伸并保持与肘部垂直,托住患者肩部,放置软垫以减轻肩部受压情况,当患者关节功能有所恢复且能进行自主活动时,应协助患者练习翻身、坐起训练,并有意识活动肩关节。理疗采用红外线照射治疗方法,主要是对患者患侧肩部疼痛区域进行照射,每次照射时间控制在25~30分钟,一天理疗一次。按摩则针对患者患侧肩针、肩前和肩后穴位进行按压,选择胸大肌、肩胛下肌等肌肉群,采用推、拿、滚手法进行按摩,按摩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按摩力度,即对痉挛期患者力度轻缓,缓解期患者力度稍重,每日按摩2~3次,每次按摩10分钟。
统计治疗前后VAS评分、FMA评分、NIHSS标准对比治疗前后患者肩关节功能变化。VAS(视觉模拟评分法)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的肩关节疼痛感越强烈;Fugl~Meyer评价量表评定患者的上肢功能,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越强;以NIHSS标准为参考评价神经功能,分值越低表示患者的神经功能越强。
文中计数(c2检验)、计量(t检验)资料用SPSS20.0软件处理。VAS评分治疗前数据无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FMA评分治疗前数据无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
通过上述结果可以看到,相较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疼痛感更低,关节功能和神经功能更强,由此可佐证综合康复治疗对减低患者疼痛感并增强其肩关节能力和神经功能有重要作用,说明对脑卒中偏瘫肩痛患者来说,综合康复治疗相较于常规治疗更加科学有效,对患者肩关节功能改善作用巨大,故可对脑卒中偏瘫肩痛患者给予综合康复治疗,有效提升治疗质量。
综合康复治疗即由专业治疗团队制定科学的治疗方案,立足心理治疗、肢体康复、理疗、按摩几个方面全面提升治疗效果,减低患者疼痛感并增强其肩关节能力和神经功能。具体来说:心理治疗为综合康复治疗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通过心理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使其认识到积极配合综合康复治疗的重要性,提高治疗依从性;肢体康复即对患者肢体关节进行保护和锻炼,既能缓解其关节疼痛感,又能促进其肩关节功能恢复;理疗即利用红外线照射方法提高治疗效果;按摩即通过按压既定穴位而改善患者肌肉和关节情况促进肩关节功能恢复。
综上分析,综合康复治疗可满足脑卒中偏瘫肩痛患者的治疗需求,是脑卒中偏瘫治疗中不可或缺的医学措施,本次试验由于患者例数有限,故有分析不足之处,仍需对综合康复治疗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