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患者心理问题护理体会
时间:2015-07-15 08:59:29 [ 大 中 小 ] [ 打印 ] [ 关闭 ] [ 收藏 ]
在我们病区收治的老年患者中,很多都不同程度地患有老年人常见的疾病,如老年性痴呆、心脑血管疾病后遗症等与机体衰老退化相关的疾病;还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关节炎、骨质疏松症、慢性支气管炎等,通常与老年人的生理性变化、长期过度劳损导致体质下降有关的疾病。而由于机体免疫力下降,像在各个年龄阶段均可发生的肺炎、胃肠炎、肾炎、消化性溃疡等疾病,在老年期发生后往往会形成不同的病状后果,引起并发症或癌变。人体进入老年后,通常会因生理发生功能性衰减而导致老年病多发,其中相当一部分老年病患者在长期迁延难治的慢性病折磨下,还会产生很多精神压力和心理问题,在此列举5种。
一是自责忧郁心理:有些心脑脏器功能下降、长期患病久治不愈的老年病患者,常因家庭负担及经济压力等诸多因素,容易产生自责的负罪心理反应,偏执地认为自己成为家庭和亲人的生活累赘,精神恍惚、意志消沉、暗自神伤、忧郁自责等低落情绪严重,对疾病康复治疗失去信心,缺乏生活热情,甚至产生悲观厌世的不良心理,不愿接受治疗和护理。
二是恐惧焦虑心理:由于老年人生理功能衰减,如脑出血、心肌梗死等急性老年病往往会造成患者的突然死亡,这给很多老年病患者带来巨大的恐惧感和心理压力。
三是敏感猜忌心理:一些老年患者资历较深或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性格倔强固执,长期习惯于周围人的恭维顺从。这种心理导致其在患病时产生了严重的心理落差,强烈的自尊心和敏感情绪,使其容易对治疗和护理产生较强的对立情绪。有些生性敏感多疑的患者对自己的病情症状还会过度猜忌推测,甚至无故怀疑医护人员及家人刻意隐瞒病情,心理负担加重,影响治疗效果。
四是孤独压抑心理:少数性格孤僻、情感脆弱的老年病患者,由于长时间压抑自我,缺乏言语交流和心理沟通,变得沉默寡言,容易情绪低落。
五是消极依赖心理:很多老年人在患病后丧失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需要依靠他人的协助和照顾,逐渐养成了过度依赖的惰性心理,对于外界事物缺乏兴趣,表现淡漠,表现出懒散消极的情绪,对于自己能够恢复的生活能力丧失信心。还有些老年患者由于心理自私狭隘,安于享受别人照顾,往往在病情好转或痊愈时仍然小病大养,不愿独立自理,出现依赖心理过于严重的现象。
在实务操作中,我们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方法。如:患者王某因心肌梗死引发多种基础疾病,初到病区时,患者的心理落差较大,表现出固执、冷漠、挑剔、暴躁等不良心理状态,一度不肯配合治疗。病区医护人员注意保护她的尊严,运用心理学理论和娴熟的医护操作技巧,及时了解患者的生活习惯、心理个性特点,帮助她正确面对疾病,增强治疗和康复的信心。
又如:患者常某在前列腺手术后,因生理功能紊乱导致情绪不稳定,有消极反应,我们采取鼓励、赞扬、谈心、互动娱乐等有效方法,与其加强心理沟通,帮助其排忧解难,转移思想压力,激发他积极、乐观、热情的生活心态。
总的来说,要为老年患者保持整洁卫生的生活环境,创造清静幽雅、温馨舒适的休息环境,减少不良环境的刺激,保障患者心情舒畅。同时,我们医护人员要加强对患者的康复指导,帮助患者及其家属明确相关病情的康复治疗与饮食保健知识,督促患者遵照医嘱按时、安全用药;还可根据老人的身体情况,鼓励其安排适当的户外活动,酌情进行体育锻炼,合理安排休息睡眠时间,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生活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