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废为宝,惠泽后世
时间:2019-03-19 14:45:30 [ 大 中 小 ] [ 打印 ] [ 关闭 ] [ 收藏 ]
“我愿意将自己遗体捐献给江南大学医学院,为医学研究做点贡献。‘变废为宝,惠泽后世’这是我的心愿。我认为捐献遗体是有益于社会的慈善事业,是文明之举,希望得到所有亲朋好友的支持和理解。”这是住在我院五病区的晏老先生在被问及为何要做遗体捐赠时说的话。
晏老先生已经是83岁的高龄,虽然身体状态已不如年轻的时候,但依然精神矍铄、气质清雅。他之前是因反复脑梗病发住进了我院。在院期间,他并不同于其他老人。每天除了康复锻炼外,大多都是与书为伴。他最爱看《中国简史》《人民的名义》等教育题材的书籍,通常一本书三天就能看完。无论周围环境多嘈杂,他都能专注阅读,始终如一,时常一看就是半天,让我们这些坐不住、静不下的年轻人自愧不如。老先生年轻时是一名铁道兵,或许正是铁道兵那种“逢山凿路,遇水架桥”“志在四方,艰苦奋斗”“忠诚爱国,无私奉献”的精神,才让老人能够如此专注,能够愿意为医疗事业的发展、为社会的进步献出自己的身躯。
“我们要感恩晏老先生,志愿无偿捐献遗体用于医学教育事业。感恩你的大舍大爱,才能让医学生掌握丰富的人体基础知识,感恩你的无私精神,才能让医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学会感恩、尊敬、仁爱。”江南大学无锡医学院来给老先生颁发证书时,感谢了晏老先生的善举,同时还特别感谢老先生的家人对医学教育事业的理解、支持和奉献。
“在我们看来,父亲的这种精神和做法真的很了不起。”站在病房外的晏老先生的儿子表示,父亲的决定家人都是支持的,能真正帮助到医学事业是对他们最大的安慰,他们希望能通过各种渠道,让更多的人们了解遗体捐献的重要性。“父亲平素最爱读书,受到了先进思想影响,而这次住院更让他感受到医疗事业发展的重要性,于是他做了这个决定。他觉得遗体捐献对社会医疗卫生事业有极大的贡献,因为人体解剖、人体器官移植等都需要大量的遗体来源。在去世后还能对社会有所作用,让他很满足。”
公民自愿捐献是器官移植供体的唯一来源。近年来,虽然也有主动联系医学院想捐献遗体的人,但是真正成功的少之又少,遗体捐献制度的不完善和传统观念的束缚,是目前我国遗体捐赠工作难以有效开展的主要原因。其实,一名医学生都有两位老师,一位是在讲台上传播知识的医学老师,另一位则是像晏老先生这样,将遗体贡献给医学研究的老师,他们被尊称为“大体老师”或“无言良师”。 是他们用自己的身躯教会我们人体的结构、血脉的走形,是他们用无私告诉我们医学并不是冷冰冰的,医学是有人文情怀有温度的,是他们教会我们怎样去尊敬生命、善待生命,怎样去承担作为医学生的责任。
作为成长在新时代的年轻人,我们没有经历过革命时代的艰苦,也未曾经历过军队的磨练,更惭愧没有晏老先生那般的执着和坚定。但我们钦佩并感激像晏老先生那样的长者,作为医务工作者,我们明白,只有努力专研医学知识,刻苦钻研医疗技术,不断提高技术水平,才能不辜负这些前辈的心血和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