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续性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康复预后的影响
时间:2018-01-25 11:06:05 [ 大 中 小 ] [ 打印 ] [ 关闭 ] [ 收藏 ]
脑梗死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临床上大多数脑梗死患者常会出现肢体偏瘫的并发症。该类情况不仅会对患者的生活造成严重影响,若护理治疗不及时或效果不佳还会发展成永久性残疾,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身心健康,因此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十分必要。根据近年来的研究显示,延续性康复护理在脑梗死患者护理中的效果确切,是理想的护理模式。
抽取2016年3月至2017年9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76例,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观察组中男性20例、女性18例,年龄44~78岁;对照组中男性21例、女性17例,年龄43~76岁。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干预。主要内容为:①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详细了解患者情况,制定科学的护理计划,为患者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及护理的重要性,促进患者提高配合度;②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为患者制定饮食计划,指导患者合理用药,并给予患者日常生活护理;③观察患者心理状态,根据患者情绪变化实施心理护理,给予关怀与鼓励,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④护理人员通过指导患者看书报、看电视、听音乐等来刺激患者感官能力,增强患者智力水平,对于存在语言障碍的患者,护理人员应给予语言能力训练,加快语言功能恢复;⑤运动功能康复锻炼:根据患者病情给予肢体康复锻炼,包括被动肢体活动、按摩和主动肢体活动等;⑥在患者条件满足下,指导练习穿衣、上下床、吃饭等日常事件,并根据患者爱好组织一些活动。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接受延续性康复护理。具体方法为:①护理人员通过建立随访档案,定期对患者电话随访,内容包括为患者强调疾病及康复知识,告知患者用药、饮食、锻炼等相关注意事项,询问患者近期情况及心理状态,提出相应的建议,并给予心理指导;②护理人员为患者提供免费电话咨询,由护理人员对患者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及时答疑解惑,提出针对性的护理建议;③在出现电话随访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建议患者到门诊复诊,进行身体检查,了解患者遵医嘱情况,将康复护理方案进行调整,促进患者恢复。
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焦虑、抑郁改善情况,通过SAS和SDS进行评分,采取百分制,评分50分以上说明存在焦虑、抑郁心理,分数越高越严重。观察两组护理前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及护理后生活质量,分别采用NIHSS和QOL进行评分,前者分数越低说明神经功能恢复越好,后者评分越高说明生活质量越佳。
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干预后观察组SAS、SDS、NIHSS评分均比对照组低,QO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延续性康复护理干预对改善患者心理状态、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更为明显。延续性康复护理是从医院延伸到家庭的一种康复护理,包括住院护理、出院计划及患者居家后持续性的随访和指导,通过持续护理有效掌握院外情况,及时提供相应的指导,进而提高护理效果。将延续性康复护理应用于脑梗死患者中,可通过院内外持续性的知识强化,不断提高患者治疗、护理依从性,同时随时了解患者病情恢复情况,给予患者护理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整改,促进患者良好恢复及生活质量的提高。
综上所述,临床对脑梗死患者实施延续性康复护理能够使患者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及神经功能缺损得到更有效的改善,促进患者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