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工作 > 护理工作 » 正文

康复护理对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效果分析

时间:2020-08-04 08:14:57 [ ] [ 打印 ] [ 关闭 ] [ 收藏 ]

急性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属于脑卒中的其中一种类型,主要是由于患者出现急性脑部供血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至坏死的一种情况,临床中大多数发病对象是中老年人。患者发病后会对神经功能和肢体功能造成极大的损害,并出现意识混乱,行为、活动不受控制,肢体功能障碍等表现。要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效果,尽早采取康复训练极其关键,为此我院抽选3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康复护理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及效果。

选取于2017年9月—2019年9月期间来我院就诊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为调查主体,选出30例以抛硬币法分组,单组样本15例,对照组年龄区间为36~58岁,平均(48.26±3.78)岁,男女比例为10:5,平均就诊时间(8.66±1.29)小时;观察组年龄区间为37~60岁,平均(49.67±3.96)岁,男女比例为9:6,平均就诊时间(8.59±1.31)小时。两组资料对比差异未见显著区别,P>0.05,结果不影响研究的公正性。纳入标准:经脑CT和MRI 确诊为急性脑梗死,均为首次发病,患者和家属了解本研究,已报请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认知、意识障碍者,严重休克、昏迷,心血管疾病,呼吸功能障碍以及精神系统疾病,恶性肿瘤等。

为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对患者的病情进行紧急处理,给予降压和消除水肿的药物,完成吸氧、输液及生命体征监测等操作,保证患者的病情得到稳定。为观察组患者进行康复护理,内容为:①卧床护理。由于脑损伤导致患者的肢体功能障碍,因此在卧床期间应定时协助患者更换体位,帮助患者进行床上肢体被动运动,定时按摩和推揉受压组织,使患者保持舒适体位,保证其局部血液循环运动。②心理疏导。患者由于突发病情,丧失自理能力,导致负面情绪严重,医护人员应及时沟通,了解患者的内心顾虑和担忧,讲解治疗的效果及相关疾病知识,让患者能够正视自身疾病,提高治疗信心,耐心配合医护人员进行康复训练;同时引导家属多给予关心和陪伴,共同参与康复指导,消除患者的悲观、焦躁情绪。③自主活动护理。根据患者的身体恢复情况,鼓励患者按照康复计划慢慢增强身体功能,从床上被动到主动练习,再到床边摆腿、坐卧活动,然后再鼓励患者下床练习走、坐、蹲等,训练强度应循序渐进,从简单到困难,慢慢提高患者的肢体功能,并通过文字、语音、手势等方式提高患者的认知、语言功能,确保患者身体尽早恢复正常。

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前,两组患者的Fugl-Meyer 评分、ADL评分和NIHSS评分对比无显著差异;护理后,观察组的Fugl-Meyer 评分和AD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的并发症概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急性脑梗死是临床急诊科发病率高且病死率高的常见急重症,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造成的危害极大,也给患者的家庭造成极大的经济负担。此病的预后效果差,即使患者能及时得到有效治疗,但肢体功能障碍和认知障碍仍然存在,患者还需要进一步采取康复训练才能使生活能力得到提升。

康复护理是针对脑梗死患者采取的一种康复训练计划,其目的是改善患者的局部供血,减轻病症对神经组织的损伤,促使患者的关节、肢体功能得到康复。康复护理可依据患者的身体状态采取不同的训练指导,通过被动训练到主动训练,慢慢提升患者的肢体能力,加强局部肌力训练,同时引导患者树立积极、乐观的康复心态,耐心配合训练。康复护理不仅能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还能减轻患者的肢体障碍和神经缺损程度,确保患者安全、顺利回归家庭。

综合上述,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行康复护理对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具有显著价值,同时还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减轻神经损伤,值得临床积极采纳。



 

上一篇:一封感谢信      下一篇:初心不改,踏梦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