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工作 > 护理工作 » 正文

预见性护理在预防老年糖尿病低血糖患者中的效果和满意度观察

时间:2022-01-10 16:23:50 [ ] [ 打印 ] [ 关闭 ] [ 收藏 ]

糖尿病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属于慢性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的一种。大部分糖尿病患者都伴有不同程度的胰岛素分泌功能障碍现象,发生脏器损伤、心血管疾病等并发症的风险性较高。低血糖是急性并发症的一种,并无典型的临床症状,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误诊、漏诊率,需要采取及时的干预措施,避免延误治疗时间。大量临床研究资料证实,给予糖尿病患者及时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对于预防低血糖等症状具有积极意义。

选择2020年1月—2020年12月在本院确诊为糖尿病的老年患者78例,随机均匀划分为两组。对照组男性22例、女性17例,年龄61~84岁(均值72.35±3.75岁),病程1~20年,平均病程为(11.24±1.46)年;观察组男性23例,女性16例,年龄61~85岁(均值72.48±3.66岁),病程1~21年,平均病程为(11.36±1.41)年。

纳入标准:纳选对象经过相关检查确诊为糖尿病;未见严重精神类疾病;伴有脏器器官功能障碍;年龄均为60岁以上;患者以及家属对于研究内容知情,均已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伴有心力衰竭、呼吸衰竭等症状;存在器质性病变者;存在精神分裂症、老年痴呆;伴有恶性肿瘤者;研究中途退出者。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模式,主要包阔密切监测生命体征,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掌握患者病情发展情况的同时监督患者按照医嘱展开对症支持治疗。

观察组以对照组为基础应用预见性护理模式:(1)预见性健康教育:护理人员详细登记、了解患者性格特点及文化程度,根据情况展开一对一的心理疏导,发放健康手册,普及糖尿病相关知识,开展健康教育,使患者清楚了解低血糖的危险性和诱发因素,在治疗中保持乐观向上的心理状态。(2)预见性用药干预:向患者清晰、详细地讲解药物使用剂量以及措施,告知胰岛素的用药方案及剂量,明确阐述药理作用,密切观察患者是否存在头晕以及目眩等相关症状,在出现眩晕、乏力等相关症状后积极做好低血糖的预防干预,及时告知患者及家属,切忌出现擅自换药等现象,以免延误病情。(3)加强血糖监测:夜间血糖水平变化波动较大,是低血糖发生的高峰期,护理人员需加强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夜间巡视,监测夜间血糖,有效预防低血糖等相关并发症,在出现冷汗不止及相关异常后及时采取措施。(4)预见性饮食护理:向患者和家属详细解释合理饮食对于控制血糖的重要性,建议患者选用高纤维食物,养成正确饮食习惯,避免出现暴饮暴食等现象,有效预防低血糖事件。叮嘱患者在睡觉前适量摄入鸡蛋、豆制品等含有丰富蛋白的食物,预防夜间发生低血糖事件。(5)预见性运动干预:依照患者病情等基本情况制定具体的运动干预方案,明确运动时间和运动量,确定运动项目,保证运动时间和运动量适中。运动最好在饭后1小时,此外随身携带含糖量食物,防止低血糖。

血糖指标对比结果:干预前,对比两组患者血糖水平;干预后,观察组血糖指标低于对照组。

护理满意度对比分析: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分别为76.92%、94.87%,观察组护理满意度远远高于对照组。

低血糖发生概率:观察组患者在护理期间发生低血糖1例,占比为2.56%,对照组39例患者中发生低血糖7例,占比为17.95%。

低血糖属于糖尿病治疗期间最严重的并发症,对患者生命安全具有严重威胁,对老年糖尿病患者机体健康影响更大。老年患者机体状态逐步减退,释放胰高血糖素较少,肾小球过滤性逐步降低,发生低血糖的概率比较高,为全面加强低血糖的预防需要积极采取护理干预。

预见性护理模式以传统护理为基础逐步发展和延伸,将以往的被动护理模式转变为主动护理,对患者心理状态及病情进行客观评价,综合患者多种因素制定科学性的护理计划,尽早进行饮食结构的调整,加强运动锻炼,在改善患者机体免疫功能的同时可以有效降低低血糖的发生概率。此外,预见性护理措施在临床应用期间以护理行为为主体,要求护理人员学会换位思考,可以尽最大可能满足患者的心理以及生理需求,弥补了传统护理模式存在的被动性,更加符合现代医学的发展需求。

综上所述,在糖尿病患者护理期间应用预见性护理措施对于控制血糖指标以及调整饮食结构具有积极意义,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以及可靠性,可以有效预防低血糖,在临床上具有推广以及借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