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工作 > 科教工作 » 正文

去读书吧

时间:2015-12-31 16:14:53 [ ] [ 打印 ] [ 关闭 ] [ 收藏 ]

周末和一个朋友见面叙旧,恰好我最近一直想去一趟图书馆,便趁机请她带路前往。快到天黑出馆时,我的手里已多了一张借书卡和一本专业相关的书。看我乐滋滋地摆弄着那张蓝底黑字的崭新卡片,她忍不住打趣说:“这卡怎么透着一股地下室的怪味儿?”我明白她的意思。原先我们母校的图书馆有一个地下藏书室,那里的书大多年代久远,地下室湿气重、通风差,真的会有一股潮湿的霉味。但无锡市图书馆的情况就大不一样了,这里设施先进、服务周全,书本保存良好、排列有序,带出馆的书籍可通过消毒装置进行清洁,令人倍感安心。整个馆内随处设有很多座位,可供读者伏案阅读、工作,有着浓浓的书香氛围。

我会去图书馆看书的原因说来有些惭愧。去年来到荣院上班,作为新人的我一切都需要从零学起:病历的书写、病情的评估和处理、与病人及家属的沟通、与同事的相处……这些如今习以为常的事情,在最开始的时候对我来说都是挑战。但更困难的是,主任时常会根据病人的病情变化向我提出一些专业的问题,有时见我结结巴巴说不清楚,他倒也不为难我,不仅耐心向我解释,还会将问题延伸开来讲一讲与之相关的内容。偶尔我也有能答上来的时候,但再往细节处深究,我就又开始手心冒汗、语无伦次了。因而,主任常常嘱咐我要利用业余时间多看书。他说年轻人难免缺乏临床经验,有不懂的地方不妨先向书本请教。其实在工作中,我自己也常常感受到知识储备的重要性,每当面对患者的突发病情变化时,我就会想起富兰克林的那句“空袋子难以直立”。如果不以专业知识武装自己,那不就变成一个趴伏在地、没有价值的“空袋子”了吗?

于是那段时间,我通过网络下载了很多医学的专业电子书籍,手机里也有很多医学相关的软件,它们让我可以快速搜索到所需要的资料,及时解答我的问题。但时间一长,我发现这种方式在便捷的同时也有很大的弊端:只要输入关键字就能给出解答,这种做法就像做计算题时使用计算器,由于缺少自己思考、归纳的过程,同样的问题即便再遇到几次,脑海里依旧只有模糊的印象,很难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回想学生时代每天上课、读书、做笔记、答题的日子,我幡然醒悟,那种“浅阅读”的方式或许适用于对信息的收集、了解,但对深度学习却毫无益处。考虑到医学书籍很多是大部头,且医疗知识更新的速度较快,图书馆自然成了更好的选择。

在图书馆看书的好处有很多,那里学习气氛浓厚,有时在某本书里看到铅笔划下的淡淡笔记,心里会涌起一阵莫名的温暖,好像自己突然有了亲切的同伴。图书馆的书都是按类别和内容摆放,常常在找某一本书时能在隔壁书架上看到内容相关的或者互补的另一本书,很方便进行拓展阅读。馆里窗明几净、鲜有干扰,你可以更专注地做自己的事情,学习的效率也更高。在那里安安静静、清心寡欲地读几页书,远比讨论娱乐八卦、沉迷冗长影视剧集有意义的多。

      从学校毕业到如今参加工作,我一直觉得能做一名医生是很幸运的事情,因为医生的付出不仅能直接减少别人的痛苦,甚至能挽回无数摇摇欲坠的生命。但是要想当一名称职的医生,就要不断地向“空袋子”里投入知识,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在这段静下心来读书的日子里,我慢慢发现,当你存在有如陷入幽深洞穴一般的困惑时,书本就像是洞穴出口处的微光,它在远处等着你,吸引你摸索着向它靠近;当你遭遇如高耸山峰一样的难题时,书本就像是供你攀援的绳索,它强韧可靠,牵引你到达高山的另一面,待你成功到达时,便能看见潺潺溪流和荫荫果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