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血脂异常及治疗策略
时间:2017-11-09 14:24:01 [ 大 中 小 ] [ 打印 ] [ 关闭 ] [ 收藏 ]
老年人血脂异常发病率较高,是心脑血管病的高发人群,积极防治老年人血脂异常对降低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病死率及其改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血浆中的脂类物质称为血脂,包括脂肪(甘油三脂)和类脂(磷脂、胆固醇、胆固醇脂),广泛存在于人体中,是细胞基础代谢的必须物质。血脂有两个来源:外源性由食物通过消化吸收进入血液;内源性由肝、脂肪细胞及其他组织合成后释放入血液。血脂含量受性别、年龄、饮食以及代谢等多种因素影响,其中与临床关系密切的主要成分是血浆中的胆固醇和甘油三脂。
甘油三脂和胆固醇都是脱水性物质,不能直接在血液中转运,也不能直接进入组织细胞中,必须与血液中的载脂蛋白和极性类脂组成亲水性分子才能在血液中被运输,进入组织细胞。血脂与载脂蛋白结合,以脂蛋白的形式存在于血液中。临床化验单上,除了胆固醇甘油三脂,还有低密度脂蛋白(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HDL-C)。LDL-C是富含胆固醇的脂蛋白,更易与动脉壁上的糖蛋白相互作用而发生动脉粥样硬化。HDL-C能将胆固醇从周围组织转运至肝脏进行再循环或以脂蛋白的形式排泄,为胆固醇的逆转运,就是通常所说的“好的”脂蛋白。
通常的异常血脂划分是以血脂异常与动脉粥样硬化风险和是否需要治疗两个方面来确定血脂异常的划分标准。既然高血脂是重要的发病因素,那么,血脂是否越低越好呢?答案是否定的。过低的LDL-C虽然可降低老年人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但却可能增加其非心血管事件的病残率,还可能导致老年人认知功能和糖尿病的风险增加。
血脂异常症的诊断主要依靠实验室检查。许多人一旦被查出血脂高就会十分紧张,急于服用降脂药物,结果效果并不理想,甚至出现副作用。其实高脂血症在一定意义上属于“生活方式病”和“现代文明病”,调整生活方式才是治疗高血脂的基础。
首先,饮食治疗要在满足人体生理需要维持合理体重的基础上,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推荐在膳食中增加植物固醇(来自谷类、豆类)以及可溶性纤维和果胶(来自水果、蔬菜)的量。同时,保持适度的活动,戒烟、戒酒,都是必须的。
其次,使用降脂药物要考虑有效性、安全性和患者的依从性,进行个体化治疗。对患有冠心病的高危人群,即使基线血脂水平不是非常高,调脂治疗仍然能使患者受益。他汀类药物具有良好的调脂作用,是心血管病的基础用药,可降低血清胆固醇水平,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被推荐为用于冠心病的预防。老年人运用他汀类药物时,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但剂量必须适度,加倍使用对降低胆固醇的作用并不显著。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有免疫性疾病及对他汀类药物过敏者禁用。联合用药能使血脂达标更安全,可在医生指导下联合使用的药物包括:贝特类(如菲诺贝特)、烟酸类(如阿昔莫司)树脂类(如考来烯胺)、胆固醇吸收抑制剂(如依折麦布)以及普罗布考等。中成药血脂康是由天然中药红曲发酵精制而成,富含天然他汀类物质,具有调脂、抗动脉粥样硬化、改善胰岛素抵抗等多种作用,也是不错的选择。
其实,强化降脂是以降低LDL-C,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为最终目标,因此凡是可降低LDL-C水平的药物都可被选用。调脂药物一般都需要长期服用,有的甚至需要终身服用。饮食和非调脂药物治疗3~6个月后应复查血脂水平;如能达到要求,则继续治疗,6个月至一年复查;如持续达到要求每年复查一次。如果未达到目标, 则要调整剂量或联合用药。不同的个体对药物的疗效以及不良反应有很大的差异,降低药物治疗需要个体化、权衡利弊,治疗期间必须监测安全性。
上一篇:海峡交流 学术共进 下一篇:我院首获两项2017年无锡市卫生科研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