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工作 > 科教工作 » 正文

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的临床分析

时间:2017-12-19 10:12:49 [ ] [ 打印 ] [ 关闭 ] [ 收藏 ]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6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约为1%,随年龄增加,发病率呈逐渐增高趋势。动态心电图因能连续动态监测和记录2448小时心电变化,除有利于各种心律失常的定性定量分析外,亦能及时准确映出静止或动态时心肌缺血的变化

心电图两次相邻心跳中R波峰的距离时间,用以反映两次心跳的间隔R-R间期表示。以往常规心电图检查时,难以捕捉到长R-R间期,随着动态心电图的普及,房颤伴长R-R间期相当常见,房颤伴长R-R间期是否提示合并度房室传导阻滞,纵观各家学者观点不一,争议较大。我们对30例房颤患者伴长R-R间期的 Holter 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动态心电图对房颤合并度房室传导阻滞的诊断价值。

本组患者中,检出R-R间期大于1.5的有26例,24小时共出现长R-R间期1376其中大于2秒长R-R间期16例,发作长R-R间期132次,长R-R间期发生于夜间者95次(72.1%),发生于日间者37次(27.9%),发生频度夜间明显高于白天,昼夜分布差异显著(P0.05长间歇出现时间最多见于24点至凌晨4点之间,约占50.2%其次出现时间多见于早晨8点至20点,约占34.5%再次出现时间见于凌晨4点至早晨8点,约占15.3%

对房颤伴大于1.5R-R间期平均心室率进行统计,发现心室率越快,长间期出现次数越少心室率越慢,长间期出现次数越多平均心室率大于91次/分钟

房颤患者出现长R-R间期是极常见的现象,多数发生在夜间睡眠,特别是心率较慢时,白天清醒活动状态下较少出现这可能与夜间睡眠时迷走神经张力增高,使房室冲动下传明显减少有关,这与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对心室节律昼夜调控相一致。

本组16例房颤伴大于等长2秒长R-R间期的患者中,有15例长R-R间期以夜间睡眠发生居多,尤其在凌晨1点到4点间,白天明显减少,长R-R间期出现与夜间睡眠相关性高,患者无明显自觉症状,诊断考虑倾向于生理性阻滞,这类患者无需特殊治疗。有1例患者平均心室率小于每分钟60R-R间期出现与睡眠相关性低,反复出现大于等于2秒长R-R间期,并伴有头晕和一过性黑矇,这种长R-R间期具有临床意义,考虑倾向于病理性房室传导阻滞,为明确诊断应重复对比动态心电图检查,提示临床医生结合病史正确判断,及时干预,积极采取有效治疗措施。

    房颤伴长R-R间期,是生理性的还是病理性的,两者临床意义和治疗方法不同,应结合长R-R间期发生的时间频度长度临床病史和症状客观分析,作出判断。根据本组资料显示,我们认为房颤伴长R-R间期以生理性的居多,在诊断房颤合并度房室传导阻滞时应当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