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干预对冠心病男性患者乳酸阈的影响
时间:2020-11-17 08:58:11 [ 大 中 小 ] [ 打印 ] [ 关闭 ] [ 收藏 ]
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是全球导致死亡和残疾的主要病因,具有极高的致残率和较高的致死率,是当今世界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最主要疾病之一。目前,我国城乡居民冠心病的死亡率已接近 1/1000。大量循证医学证据表明,开展心脏康复,能有效提高心脏功能,改善心脏重塑,降低心血管病的再发风险,降低病死率和再住院率。而运动治疗是心脏康复的主要内容。
采用随机方法选取2018年4月—2019年4月期间在我院就诊及居住在无锡市山北街道的男性冠心病患者57例,基本情况:年龄(64.2±4.2 )岁,身高(169.5±5.7)cm,体重(71.4±6.9)kg,随机分配成对照组(11例)、负荷递增运动康复组(25例)、一般运动强度康复组(22例)。
本实验使用CS-200心肺运动系统,瑞士SCHILLER公司生产。对照组:患者不接受运动疗法,仅在试验开始和4周结束时,分别测定受试者最大运动负荷。负荷递增运动康复组:患者接受负荷递增的运动疗法,运动负荷增加至乳酸无氧阈与有氧运动(最高心率的50%)交替,其中乳酸无氧阈运动3分钟,有氧运动4分钟,循环6次,每周3次,持续4周,在试验开始和4周结束时测定受试者最大运动负荷。一般运动强度康复组:冠心病患者接受一般运动强度疗法(达最高心率的50%),每次42分钟,每周3次,持续4周,在试验开始和4周结束时测定受试者最大运动负荷。
3组患者根据布鲁斯跑台改良方案在活动跑台上进行运动负荷递增试验,在试验开始前3分钟到试验结束后3分钟的时间里,每隔3分钟接受血乳酸分析仪监测血乳酸浓度(每次测量取指血约20 μl),根据测得的血乳酸浓度绘制曲线,曲线的拐点为乳酸无氧阈。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患者携带12导联的心电监测和动态血压监测,监测患者心率和血压。
试验结束后,对3组受试者最大运动负荷进行整理并分析,得出结果:干预前,3组患者的乳酸无氧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负荷递增运动康复组和一般运动强度康复组患者的乳酸无氧阈均较干预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负荷递增运动康复组和一般运动强度康复组患者的乳酸无氧阈较对照组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负荷递增运动康复组和一般运动强度康复组患者的乳酸无氧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本研究创新地应用了监测乳酸无氧阈的办法观察患者运动耐量及确保患者的安全,血乳酸浓度在递增负荷运动中随运动负荷的递增而增加,当运动强度到达一定负荷,有氧代谢开始转变为无氧代谢,血乳酸浓度出现拐点,即乳酸拐点,又称为乳酸无氧阈。先前有一些研究已经验证心脏康复应该在有氧代谢的范围进行,因此乳酸无氧阈的监测对运动干预的安全性能起到较为精确的控制。本研究发现,一般强度的运动干预和负荷递增的运动强度干预均能增加冠心病患者的乳酸无氧阈,提示运动干预能增加冠心病患者有氧代谢的能力,并且这两种干预模式的效果并无统计学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