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00例社区老年人健康普查心电图分析
时间:2015-12-14 09:36:12 [ 大 中 小 ] [ 打印 ] [ 关闭 ] [ 收藏 ]
近年来随着社会老龄化,老年人的健康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为了进一步了解老年人心电图改变的特点,我院对4200例社区老年人常规心电图的特点进行了分析。
本组的4200例数据来源于社区60岁以上退休老年人,其中男1982例,女2218例。年龄60~69岁者2352例,70~79岁者1640例,大于80岁者208例,平均年龄70.7岁。检查内容为常规12导联描记心电图,有特殊病史者加长描记或加做其他导联(如V7~9,V3R~5R等)。其他检查包括一般病史询问、体格检查、胸透、B超、血生化检查。
心电图检出异常2189例,占总人数的52.1%。异常心电图检出率随年龄增长而递增(P<0.01),符合心血管病的发病规律,与文献报道相同。其中一项心电图改变者占85.18%,二项改变者占12.21%,三项改变者占2.61%。异常心电图分类包括:窦性心律失常、异位心律失常、ST-T改变、束支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低电压、左室高电压、左心室肥大、肺型P波、起搏心律、陈旧性心梗。
统计结果显示:窦性心率失常、ST-T改变、束支传导阻滞、异位心律失常以及低电压是老年人常见的心电图改变。这与年龄增大、冠心病发病率增加及心脏退行性变加重密切相关。
窦性心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慢,本组体检人群以窦性心动过缓发生率最高,结果与此相符。据有关文献报道,60~70岁老年人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发病率高的群体,大部分以首次出现窦性心动过缓为突出症状。另外,心肌炎,心脏病,急、慢性冠状动脉病变都可引起窦性心动过缓。因此,老年人出现窦性心动过缓是否为病理性改变,其临床意义有别于中青年。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起搏器心电图明显增多,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采用起搏器治疗技术进步有关。
ST-T改变是指在相关的导联上出现ST段水平型或下垂型压低>0.5mV。老年人出现ST-T改变,提示有心肌缺血的表现,应给予足够重视,并结合临床综合判断。特别是ST-T经常变化的老年人,应进行动态观察。
在临床上束支传导阻滞多见于冠心病或束支退行性变,以右束支传导阻滞的比例为最高。本组共检出384例,检出率为17.5%,与动态心电图检出率相似,男258例(11.7%),女126例(5.7%),男性显著高于女性,可能与男性体力劳动和生活习惯有关。大多数右束支传导阻滞的患者无器质性心脏病,如不合并其他并发症,随访观察即可。
老年心律失常常见于房性早搏,而中青年常为室性。Fisch的资料房早为室早的1.7倍,Anderson对健康老年人24h心电监测也与此相符。房颤的发生率为1.2%,病因有冠心病、高血压及糖尿病等。
低电压也是常见的,主要是因为随着年龄增长,QRS波群幅度降低,但也有部分原因出于老年人肺气肿、心包炎等。在排除心肺疾病及心外因素后,也可能系老年人自然衰老的现象。
本组异常心电图的检出率,较文献报道的普通人群健康体检异常心电图检出率为高,并且异常心电图检出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符合心血管病的发病规律,与文献报道相同。本组资料中三个年龄组异常心电图检出率对比,提示三个年龄组差别有显著性(P<0.01)。这与随年龄增高,心血管患病率增高及心脏退行性变加重的趋势一致。
心电图检查是诊断心血管疾病的一种重要手段,简便、安全无创伤,是必不可少的检测手段之一。分析显示,异常心电图的检出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60岁以后则显著增加。由此可见,对老年人而言,无论有无自觉症状,均应定期进行心电图检查,以尽早发现心血管疾病,达到早期治疗的目的。
上一篇:弘扬传统精神,和谐医患关系 下一篇:细致服务 贴心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