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常用药物的最佳服用时间
时间:2016-01-27 11:19:50 [ 大 中 小 ] [ 打印 ] [ 关闭 ] [ 收藏 ]
很多药物的作用、疗效、毒性以及不良反应等都与人体生物钟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药物的最佳服用时间就是依据人体生物节律和时辰药理学来安排的,甚至与吃饭的时间先后也有关系,合理的用药既可以使药物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增强疗效,又能减少和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现将我院一些常用药物的最佳服用时间列举如下:
抗高血压药:多数长效抗高血压药如氨氯地平、非洛地平、厄贝沙坦、替米沙坦、缬沙坦等宜在晨起时服用效果最佳。高血压患者的血压一般呈杓型变化,在清晨和下午各出现一次血压高峰,长效高血压药早晨服一次可有效控制24小时血压;若血压控制不佳,下午有高峰者可在下午4时补充一次中效抗高血压药。而对于非杓型高血压患者,其血压易在傍晚或夜间升高,或夜间血压峰值下降不足,这会增加左心室肥厚和心血管病的发生率,因而晚间睡前服用能获得更好效果,还可能翻转非杓型高血压为杓型高血压,更利于血压的控制。
抗抑郁药:如帕罗西汀、氟西汀、舍曲林、西酞普兰等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宜晨服。抑郁、焦虑、猜疑等抑郁症状通常在晨起时表现较重,因此一般抗抑郁药都应在早上服用;而氟伏沙明因具有嗜睡作用,可在晚上睡前服用。在抗抑郁的同时应用催眠药可帮助改善症状,艾司唑仑、劳拉西泮、地西泮、硝西泮分等别在服用后约25、30、40、45分钟起效,可根据起效时间择时服用,以帮助改善睡眠。
抗血小板药:小剂量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可有效防止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早晨6时服用,药效高,体内排泄和消除慢;而临床常用的其肠溶制剂(拜阿司匹林),服药后需3—4小时才达血药峰值,上午服用不能起到最佳保护作用,且18—24时是人体新血小板生成的主要时段,所以肠溶阿司匹林在晚餐后30—60分钟服用效果最佳。
利尿药:呋塞米、氢氯噻嗪、螺内酯等在早晨服用比较合理,既可避免夜尿过多影响睡眠和休息,又可避免血粘度增高而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降糖药:不同的降糖药宜在不同的时间服用,如格列吡嗪、格列喹酮、瑞格列奈、伏格列波糖等在餐前0.5小时服用效果好;二甲双胍、阿卡波糖、格列美脲等宜在餐中服用;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一般主张在吃第一口饭时将药片一起咀嚼后吞下,可与饭中的碳水化合物竞争肠道中的α—葡萄糖苷酶发挥作用;而罗格列酮的吸收和代谢受进食影响不大,可在餐后0.5—1小时服用,以减少胃肠不适。
调节血脂药: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等他汀类调节血脂药在晚餐或睡前服用有助于提高疗效,因肝脏合成胆固醇多在夜间进行,睡前服用可使血药峰浓度和达峰时间与脂肪合成峰时同步。若需同时服用贝丁酸类药物,应安排在晨起或隔日交替服用,避免与他汀类药物产生不良反应。
抗感冒药:临床常用的感冒药一般都含有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和氯苯那敏。如快克,可以迅速缓解头痛、全身酸痛、喷嚏、鼻塞等感冒症状,所以宜在上午和晚上症状重时服用;而餐后服用对乙酰氨基酚,可减少对胃肠的刺激;服氯苯那敏后易出现嗜睡、乏力、注意力不集中,服药期间应注意休息,避免高空、驾驶类作业。要避免重复使用含有相同成分的抗感冒中成药,否则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
促胃肠动力药:如甲氧氯普胺、多潘立酮、莫沙必利等,餐前服用有利于胃肠蠕动和食物排空,帮助消化;健胃药龙胆、大黄等在餐前10分钟服用,可促进胃液分泌,激发食欲;酵母、淀粉酶等宜在餐中服用,与食物混在一起,可发挥酶的助消化作用,还能避免被胃液中的酸破坏。
抗菌药物:多数抗生素于餐前服用可使药物通过胃时不会被过分稀释,增加其生物利用度,使抗菌效果更明显,如阿莫西林、头孢拉定、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的吸收均受食物的影响,头孢克洛与食物同服后血药峰浓度仅为空腹的50%—75%。
补钙制剂:服用钙剂一般一日2次,餐后或进餐时服用,伴随食物刺激分泌的大量胃酸有利于钙剂的溶解,同时又可中和钙剂的强碱性,减少对胃的刺激;因血钙水平夜间较白天低,如含钙量高的钙剂如钙尔奇,睡前顿服可得到更好的吸收和利用,既保证生理需要,又可减少骨质疏松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