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瘫患者的心理分析及康复治疗体会
时间:2016-02-05 15:13:23 [ 大 中 小 ] [ 打印 ] [ 关闭 ] [ 收藏 ]
截瘫在临床上是非常严重的一种创伤状态,很多截瘫患者都会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心理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以及工作,也给社会以及家庭造成巨大的负担。因此临床在治疗的过程中应认真分析截瘫患者的心理变化,并且采用针对性的心理康复治疗措施,尽可能使患者处于最佳的心理状态。
为总结有效的康复治疗措施,随机选取了我院在2012年4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60例截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并没有严重的精神障碍、意识障碍、语言障碍,也没有合并严重的传染病。60例患者中男性40例,女性20例;患者年龄最大59岁,最小17岁,平均35.6岁,对患者心理进行分析并分组:
第一组:焦虑心理。由于意外事故发生,导致患者精神上突然受到严重刺激,常常会表现出不知所措、恐惧、心理失衡、烦躁不安、焦虑等不良情绪。第二组:否认心理。主要发生在患者受伤住院初期,患者面对突发意外并没有做好心理准备,在受伤后往往不愿意承认自己带有残疾。第三组:愤怒心理。接受过很长时间治疗,但是并没有很大的效果,情绪比较急躁,反复无常,容易无理取闹,甚至可能产生报复心理。第四组:抑郁心理。患者知道自己截瘫后肯定会成为残疾,因此沉默寡言、沮丧消极、情绪极为低落,甚至可能不太愿意配合治疗。第五组:自卑心理。因生活无法自理,大小便失禁,而且行动相当不便,极易出现自责、自卑等情绪。第六组:依赖心理。患者在残疾后,对其他人的照料过分依赖,自立自强信念不强,不愿意适应新的生活。第七组:迫切心理。对于治疗和康复情况操之过急,迫切希望自己受损的身体或机能恢复到受伤前的状态,而对医护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在难以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容易产生心理障碍。
根据各组患者的情况,分别采用下述治疗方案:一是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想要顺利进行心理治疗,医护人员就要多和患者交流、沟通,多关心患者,和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以便全面、深入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同时,医护人员应掌握一些基本的沟通技巧,认真、仔细倾听患者的内心倾诉,向患者解释实际的病情情况,尽可能消除患者的心理障碍。可以鼓励患者上网、读报,或者鼓励患者家属多到病房进行探视,为患者多提供情感支持,帮助稳定患者的不良情绪。二是赢得家庭支持。医护人员应该加强患者家属的思想工作,向患者家属强调心理康复治疗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争取得到患者家庭的积极配合和大力支持,才能使截瘫患者尽早回归社会。三是寻求社会支持。因为患者残疾,行动不便,也无法继续回到工作岗位,极易出现悲观情绪。为此,医护人员应该协助患者选择自己可以胜任的专业,比如设计、绘画、网络、医疗、写作等等。若患者条件许可,还可以进行职业前康复训练,不断增强患者的就业竞争力,帮助患者就业。这样不仅可以帮助患者解决生存问题,也可以帮助患者平衡心理。
将选取的截瘫患者分组并进行上述康复治疗干预后,经统计学分析,各组康复有效率均超过90%;尤其是抑郁情绪患者,康复有效率为100%。因此临床应高度重视截瘫患者的心理治疗,全面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时疏导患者的心理障碍,令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面对疾病,尽快康复,同时寻求家庭和社会的支持与协助,帮助患者尽早恢复生活、回归家庭、回归社会。
上一篇:无锡市惠山区康复医院来院参观交流 下一篇:新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