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工作 > 医务工作 » 正文

我院病区用药存在问题分析及对策

时间:2016-03-10 14:58:05 [ ] [ 打印 ] [ 关闭 ] [ 收藏 ]

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新药不断开发,临床医生对药品的选择难度越来越大,临床不合理用药现象也时有发生。针对我院病区在药物选择、用法用量、药物配伍、辅助用药,抗菌药物使用、病原学检测情况、药品不良反应上报等方面的情况,通过抽查住院病历、查阅相关资料,发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抗菌药物的给药频次存在不合理现象。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属时间依赖性的抗生素,无抗生素后效应,其杀菌效果主要取决于体内血药浓度超过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时间,半衰期较短,应每日34次给药,但临床基本都是每日12次给药,使血药浓度很长一段时间低于最低抑菌浓度,无法达到抗菌要求,反而会引起耐药菌生长。增加药物剂量就会增加药品发生不良反应的可能性,减少给药频次则会降低药物的抗菌效果,违背安全、有效、经济、合理的用药原则。

二是临床辅助类药使用量较大,疗程较长,适应症掌握不够严格。中药注射剂舒血宁、丹参川芎嗪、参芎葡萄糖,营养类注射剂脂溶性维生素、复合辅酶等的临床使用量一直较高。而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一直备受热议,近期又出现生脉注射液(苏中药业)因热原不合格被召回事件,因此中药注射剂使用时应严格掌握适应症,按照说明书推荐的剂量和疗程,严禁与其他药物混合配伍,并加强监护。

三是有些抗生素溶媒选用不当。如将依替米星0.2g加入0.9%NS250ml中静脉滴注,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在有金属离子的溶液中不稳定,会使抗菌效能降低,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依靠弥散作用进入组织,因此对血糖代谢正常的患者在应用氨基糖苷类宜选用GS作为溶媒更为适宜,且应将日剂量溶于500ml液体中缓慢滴注,避免短时间内大量输入引起耳、肾毒性、神经肌肉抑制作用。

四是一些病区病原学送检率较低。按照规定接受非限制级抗菌药物治疗的标本送检率不低于30%,而201412月至20152月期间个别病区送检率只有23.05%。另外有些病例中抗菌药物的更换缺少病原学检测依据。建议加强病原学送检等辅助检查,经验用药前应及时采集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减少耐药菌的产生。

五是用药种类多,易产生相互作用。我院老年患者多,基础疾病较复杂,有的复合制剂和单方制剂容易因分辨不清发生重复用药,导致一些药物成分用量增加,不仅会造成药品的浪费,甚至可能引起药物过量或毒性反应。例如目前所用的抗感冒药复方制剂大多含有对乙酰氨基酚,如果几种抗感冒药同服,用量过大易引起肝脏损害。再如维拉帕米和尼莫地平、硝苯地平均为钙离子拮抗剂,若同时使用就会出现明显的心悸、头痛、血压过低等不良反应。

六是对药品不良反应重视不足。有些医生在临床用药中只注意药物的药理作用和用途,忽视禁忌症和不良反应。有些病例明明发生了药物不良反应,病历中也有记录,但临床却没有上报。药品不良反应主要发生在临床,通过医生、护士的细心观察,及时发现不良反应并上报,可以进一步加强药品的安全使用,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七是抗菌药物联用指征不明显或联用品种选择不当。如临床有时将磺苄西林与头孢哌酮、氟氯西林与头孢地嗪联用,两者同属β-内酰胺类抗生素,联合使用不仅不能增加疗效,反而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以及患者的经济负担。

八是营养支持性药物占科室用药的比例较大,超说明书使用。如注射用脂溶性维生素说明书中是“每日使用1瓶”,可以满足成人每日对脂溶性维生素AD2EK1的生理需要,但临床应用通常用量都是2支,微量元素超量使用会加重肝脏负担,既不合理也没有必要。

为使临床用药更趋合理,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减少药物毒副作用的发生,针对目前临床用药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

一是引进合理用药的计算机软件网络系统,建立合理用药信息咨询系统。药物间的相互作用非常复杂,而人的记忆能力有限,借助计算机软件系统,可以及时、全面收集药物作用、药理毒理、不良反应、相互作用等各方面信息,从而指导临床更合理地使用药物。

二是加强合理用药的监督和指导。跟踪调查临床用药中存在的问题,将抗菌药物使用率、标本送检率、不良反应上报率、抗菌药物和临床辅助用药的数量及金额排名等列入临床科室的考核内容,药事管理委员会每季度对检查情况进行通报,督促临床更合理规范使用药物。

三是进一步推进临床药师制。为临床科室配备临床药师,把临床药师参与查房、参加临床病例会诊讨论列为医疗质量管理和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床药师逐步参与对医师用药方案的评价,重点加强抗生素使用质量的监控,及时纠正不合理用药,提高临床整体用药水平。开设合理用药信息咨询窗口,面向医生、护士及病患,解决各种用药方面的疑问。 

 

 

上一篇:“谢谢”      下一篇:用行动实现医患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