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导向性训练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时间:2017-01-04 10:37:27 [ 大 中 小 ] [ 打印 ] [ 关闭 ] [ 收藏 ]
脑卒中是因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或者坏死,导致患者出现的感觉、运动等神经功能障碍,是临床当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因其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且易复发,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因此,脑卒中造成的神经系统损伤修复研究也一直备受关注。
选择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7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样本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且经MRI或头颅CT确诊。我们将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研究。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神经内科基础治疗和常规康复锻炼,处于恢复期后给予体位摆放,肢体主动、被动训练,肌力练习,站立、坐、站、行走,站立重心转移训练,以及拧毛巾、刷牙、如厕、进餐、穿脱衣服等日常生活能力练习。观察组在对照组康复干预的基础上加用任务导向性训练干预,具体措施如下:
一是在治疗师协助下进行任务导向性训练:患者取卧位,治疗师指导患者用患侧手去触摸前额部、口部及健侧肩部,治疗师将手举起,嘱患者尽量伸直上肢上举,然后去触摸治疗师的手;患者取坐位,将患侧上肢放在桌面上,指导患者用拇指、前臂、手背等部位将积木推至提前设定的位置,然后用手抓住积木放在另一个提前设定的位置,在练习过程中,逐渐增加移动距离、抓握力度及物品重量,以患者能耐受为主。
二是下肢任务导向性训练:患者取仰卧位,分别进行动态桥式运动、单桥运动及双桥运动,患病下肢进行俯卧屈膝、侧卧屈膝、骨盆运动、直腿抬高、下肢内收及下肢外展等运动。根据患者病情设定运动的目标点,指导患者尽量达到所设定的目标点,在进行直腿抬高、俯卧屈膝等训练时,根据患者病情可在小腿处绑缚沙袋提供阻力,以增强患者小腿胫前肌、伸膝肌等处肌力。
三是身体平衡任务导向性训练:坐位平衡练习,患者取坐位,进行躯干侧屈、躯干前倾、坐位触摸、拾物、接球等活动;站位平衡任务导向性训练,患者取站位,进行蹲起训练、低凳起坐、坐下训练、站起训练、双足交替踏板、健足在后患足在前站立、抛接球训练、向不同方向伸手够物等练习;根据患者恢复情况逐渐增加手部可触摸到的距离、物体重量,并指导患者病肢与健肢同时进行训练。
两组患者康复治疗每天进行1—2次训练,每次30—45分钟,每周5天。干预8周后,统计结果显示:2组患者患侧上肢、下肢FAM评分均较干预前明显升高,且观察组干预后上肢、下肢FAM评分升高更明显;两组患者BI、EMS评分均明显升高,观察组干预后BI、EMS评分升高与对照组比较更明显。
脑卒中偏瘫患者想要尽快使其脑部神经组织改善或恢复,恰当的康复治疗手段是关键。近几年,任务导向性训练在脑梗死、脑出血偏瘫患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且取得了显著疗效。在任务导向性训练过程中,所涉及的目标及任务均是具体的,在进行训练时需要患者不断对目标及任务涉及的信息进行判断和整合,训练触觉、视觉及感觉等器官功能,促使脑部神经对自身运动进行有效支配。在实现既定目标过程中,不断得到运动情况的反馈,有利于患者运动模式调整及完善,有助于形成运动程序和神经网络,促进运动功能不断恢复。如果患肢只是进行简单的前伸、屈伸等活动,无具体目标或任务,难以调动大脑对自身运动信息的判断和整合,从而变为一种空泛关节主动或被动活动,难以促进脑功能逐步重建。同时,通过设定一系列目标及任务,可以让患者明确感受到自己的进步与提高,有助于调动其康复治疗的积极性。
研究结果表明,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任务导向性训练,能够显著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身体移动能力。
上一篇:为伙伴们点赞 下一篇:博乐欣缓释片治疗抑郁症的效果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