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三世 十里杏林
时间:2017-04-24 10:59:25 [ 大 中 小 ] [ 打印 ] [ 关闭 ] [ 收藏 ]
《三生三世 十里桃花》是最近很火的一部剧集。这是一部宫斗剧、偶像剧,剧里有神话、有传奇,然而,从一名医务工作者的视角来看,这也是一部与道家中医有关的宣传片。
大多数人对于中医的印象无外乎“老”、“慢”,而最为根深蒂固的就是“老”,这大概也是让很多人对中医望而却步的原因。现在,有很多老年人享受着一些所谓中医“调理身体”的福利,所以会在广场上默默地给中医点“赞”。可大多数年轻人并不那么认可中医,或者说不那么需求中医,甚至还有段子手会说“我是老中医,专治吹牛皮”。这是一句玩笑,却有寒意刺心。
其实中医未老。首先,中医之人未老。很多人把中医放在经验医学的门下,认为只有足够的经验和年限才能成为一个好中医,但是这“经验”并不是单纯靠时间堆砌而成的,更多的是靠自身的技术和“功力”。正如《神雕侠侣》里面的“西狂”杨过,同时齐名的是“东邪”黄药师、“北侠”郭靖、“南僧”一灯大师,一个比一个老,但是杨过却毫不逊色。中医之人也是如此,时间诚然是一个必要条件,但却不是唯一的条件,技术实力和临床疗效才是。因为中医确实需要“悟性”,而“悟性”就应该是总结、思考、发现、创新的能力,这一点,我们的青年中医大有可为。
其次,中医理论未老。说起中医,就会习惯性地先把《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搬出来,然后是建立在传统自然哲学上面的一些晦涩难懂的观念,如“阴阳五行”、“六经八纲”、“五运六气”之类,相对于西医隔三差五的指南更新、共识更新而言,中医的理论的确有些久远了。但《三生三世 十里桃花》里,一言不合就是七万年前的若水之战,动不动就是活了几万年的神仙,活了五万年的天族夜华在十四万年的青丘白浅面前都是孩子,而中医才两千多年,为什么就老了?中医理论源于古代自然哲学,而自然哲学的理论是古人在劳作生活中发现创造的,如“阴阳”本来的含义是日升日落,后来逐渐衍生为事物的对立面;“五行”的本义来自大自然最原始的“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后来也衍生为有相似特征的归类方法。日升日落,公转自转。地球还没说老,中医又怎么敢说老了?
再来说说“慢”。提到中医首先想到的就是调理体质,且不说长年累月的慢性病,就拿感冒来说,目前的医学界对于病毒是没有独特的疗效的,感冒的病程一般在一周左右,并不会因为治疗而明显缩短。诚然,如果只是拿感冒做例子会让人觉得以偏概全,言辞过当。不可否认现代医学在检验、诊疗等很多方面发展迅速且收效明显,但是中医也应该有足够理由成为很多人在疾病时候的一种选择,但事实并非如此。其实中医并不慢,只是大多数人并不愿意去尝试而已。
中医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神秘的一部分,一直占据着根深蒂固的位置,但那仿佛也渐渐变成了石塔钟楼一般,只可远观却难以融入。中医古老、疗效缓慢这些问题确实存在,但是有问题我们就应该解决,解决问题的过程正是创新的过程,也是中医传承和发扬的过程。
中医的创新在于理论,在于医者,在于受众,其源头在于文化的扎根。而如何将中医文化的理论经典与新媒体结合,是中医创新的一大看点。中医的传播和创新还应该是建立在经典的理论上面。很多人一听说经典就慷慨陈词,一听说传统就觉得会是道德绑架,可众所周知,近几年收视率较高的很多都是古装剧,诸如《甄嬛传》《琅琊榜》,包括今年的《三生三世 十里桃花》。这说明大众的审美并没有偏差,只要足够优秀,就会被认真接受,只是中医还做得不够好而已。中医人的创新先从经典理论开始,应该把朴素而现代的观念柔和进去,用更新的媒介将文化与产品相结合,用更新的科技将中医与临床相统一。只要手上的牌足够出色,中医老树开花、枯木逢春的情节也将愈行愈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