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作业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与ADL的影响
时间:2017-06-06 10:26:56 [ 大 中 小 ] [ 打印 ] [ 关闭 ] [ 收藏 ]
作业治疗的目标是贴合患者训练需求,提高训练兴趣,消除心理障碍,增强主动参与意识。为研究早期作业治疗对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与ADL的影响,随机选取本院2013年5月到2016年9月间收治的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研究。
患者为年满18周岁,发病时间超过30天,经颅脑CT与MRI确诊为脑卒中,无严重器质性病变与脏器功能不全,排除了意识不清、语言能力丧失的病例。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31例,对照组29例。实验组中,男21例,女10例,年龄42—65岁,平均年龄(53.5±2.5)岁,左侧瘫痪12例,脑出血15例,脑梗死4例;对照组中,男18例,女11例,年龄40—65岁,平均年龄(52.5±3.5)岁,左侧瘫痪11例,脑出血8例,脑梗死1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包括年龄、性别、疾病种类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入院后给予促进脑组织功能恢复、营养神经细胞的药物。对实验组进行作业治疗,具体方法为:一是在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每日指导患者活动关节2—3次,每次1—15遍;二是鼓励患者用健肢带患肢做抬肩运动,并用主动意识支配患肢,做双手交叉或者上举训练;三是训练患者躯干前屈控制能力(可做推辊筒运动),躯干有控制能力时可从身体一侧向另一侧拿放物品,并不断向外摆放物品,以增加坐位平衡难度,可从不同方位助推患者,强化平衡反应;四是健侧带动患侧肢体运动,在患侧前臂增加适当阻力,如在前臂缠绕沙袋,依照循序渐进、从轻到重的原则进行;五是使用上肢协调器进行强化训练;六是在训练中穿插穿脱衣服、进食、拧毛巾、刷牙等训练,每日1—2次,每次30分钟。家属可在患者训练过程中给予指导与帮助,并给予心理支持,增强患者适应社会的能力。
我们在治疗前24小时与治疗后3个月,分别对患者上肢功能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进行评定,过程中采用Fugl-Meyer运动量表与Barthel指数。对比后发现:两组患者治疗前上肢功能评分与Barthel指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上肢功能评分与Barthel指数上均改善,实验组改善较对照组更加明显。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在实施早期作业治疗后,患者日常生活和活动能力与肢体功能均得到改善,表明作业治疗对患者的功能恢复起到了促进作用。
从以上研究我们得出结论,对于脑卒中偏瘫患者来说,及早介入运动疗法可有效抑制肢体痉挛与联带运动模式,有利于尽早恢复肢体功能。但肢体功能锻炼恢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医护人员及家属的帮扶才能完成,很多患者对此感到抵触。为此,我们要努力提高患者功能训练的积极性,尽早实施早期作业治疗,帮助患者逐步克服心理障碍,使患者的身心得到更好、更快、更大程度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