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刺法治疗面肌痉挛
时间:2017-08-30 10:05:45 [ 大 中 小 ] [ 打印 ] [ 关闭 ] [ 收藏 ]
面肌痉挛,又称为面肌抽搐,是以单侧面部肌肉阵发性不自主抽动为特点,无神经系统其他阳性体征的周围神经疾病。发病时表现为阵发性、快速不规律的面肌抽动,多限于一侧,两侧受累较少,精神紧张、疲劳时加重,睡眠时缓解或者消失。以前认为多见于中老年人,现在年轻人发病也逐渐增多,且女性较为常见。一般采用对症治疗方法的效果均不太理想,为此,我院尝试在临床上采用美容针毛刺法治疗面肌痉挛患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选择本院2014年8月—2016年2月期间在针灸科门诊就诊的患者38例。其中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在16~67岁,病程从1个月到6年不等。对患者按照Cohen制定的痉挛强度进行分级:0级为无痉挛;1级为外部刺激引起瞬目增多或面肌轻度颤动;2级为眼睑、面肌自发轻微颤动,无功能障碍;3级为痉挛明显,有轻微功能障碍;4级为严重痉挛和功能障碍,神经系统检查除面部肌肉阵发性的抽搐外,无其他阳性体征。经检查,所有患者中2级有12人,3级有24人,4级有2人。
治疗选穴:阿是穴(面肌痉挛明显区域)、合谷、太冲。治疗方法:在面肌痉挛明显的区域,采用一次性使用无菌美容针(Φ0.19 X 10mm)毛刺法施针,每隔5mm距离施一针。美容针刺入穴位深度为4~6mm,不施手法;合谷、太冲采用一次性无菌针灸针(Φ0.30 X 40mm),针刺深度为1寸左右,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分钟,每天一次,每周五次,中间休息两天,20次为一个疗程。
面肌痉挛疗效评定标准:面肌抽搐症状消失,随访6个月无复发为痊愈;面肌抽搐发作次数和频率明显降低,症状显著减轻,发作次数降低2/3以上则为显效;面肌抽搐症状减轻,每天发作次数约为治疗前2/3者为好转;主要症状无变化则说明无效。
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38例患者中痊愈的有21例,占55.26%;显效的有8例,占21.05%;好转的有6例,占15.79%;无效的有3例,占7.89%。总有效率为92.11%。
本病西医病因未明,多数学者认为本病的发生与面神经通路受到机械性刺激或者压迫有关,少部分见于面神经麻痹恢复不全的病人。发病机制可能是由于面神经的异位兴奋或伪突触传导所致。西医治疗此病常采用口服卡马西平或者面部肌肉注射A型肉毒毒素治疗,但药物副作用较大,且容易复发。
我国传统医学认为,面肌痉挛属于“筋惕肉瞤”范畴,是因肝风内动或血虚生风,上犯清窍,面部经脉气血运行失常所致。《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所说的“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就认为本病与肝的关系密切。毛刺法是古代针灸中的一种传统刺法,因浅刺在皮毛而得名。由于面肌痉挛病位较浅表,是因为面部神经的异常兴奋放电所致,宜采用美容针轻浅而针,浅刺少针,而不施行补泻手法,以免刺激量过大加重面肌痉挛。同时,将太冲和合谷穴相配伍(合称“四关穴”),具有平肝熄风、镇静(痉)安神的功效。实践证明,美容针毛刺法配合四关穴治疗面肌痉挛,效果显著,且无副作用,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上一篇:我院等级医院创建工作全面启动 下一篇:关注睡眠过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