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工作 > 医务工作 » 正文

老年性失眠症的诊治

时间:2017-11-03 16:28:18 [ ] [ 打印 ] [ 关闭 ] [ 收藏 ]

     通常大家都认为,老年人睡眠时间减少与其睡眠求减少有关,所以当出现老年性失眠症的症状时,并未予以足够重视。但其实,老年人的睡眠减少与体状况变差社会心理应激因素增加多种药的使用等许多因素相关因此,采用综合措施加强对老年人睡眠卫生的宣传教育,合理使用药物治疗,对于改善老年人的睡眠非常重要

失眠症在老年人中极为常见,65岁以上人群患病20~50%,女性(约40~60%)高于男性,发病率还会随着年龄长逐渐增高。目前,国内外失眠症诊断标准不尽相同,但有以下共同点:入睡困难(卧30分钟后还没有入睡);睡眠维持困难(频繁觉醒,每夜超过2次,总睡眠时间不足6小时);睡眠障碍引起的日间功能缺陷(头晕、乏力疲劳注意力不集中,严重者有认知功能下降);每周至少出现3次,至少持续1月。

正常睡眠每夜有4~6个周期,通过脑电图肌电图和眼动电图的变化,观察到每个周期(睡眠过程)是有两种不同的时相,一种是慢波睡眠,一种是快波睡眠(异相睡眠)。睡眠过程中两种时相发生交替。在慢波睡眠时,血压下降,心率减慢,瞳孔缩小,呼吸变慢,胃液分泌增多而唾液减少,尿量减少体温下降。而快波睡眠时,脑电图表现与觉醒时十分相似,有躯体抽动,眼球快速运动及血压升高,心率加快而不规则等表现。从上述的研究中不难看出,睡眠过程中的深度程度是变化的。老年人睡眠越接近清晨,慢波睡眠的深度越浅,而快波睡眠的持继时间越长。这可能与老年人经常出现的夜间觉醒频率增加,醒后再入睡困难有关。

有学者认为,单纯的身体机能老化不会导致睡眠障碍,而伴随着老化产生的其他疾病睡眠问题,如充血性心力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脑卒中、帕金森病、糖尿病、夜尿、关节炎、慢性疼痛和癌症等。另外,超过40%的持性失眠症合并焦虑和抑郁等情绪障碍。多种药物的使用也会导致慢性失眠,如抗高血压药(β受体阻断剂)、呼吸系统药物(茶碱、沙丁胺醇)、激素(糖皮质激素、甲状腺激素)减充血剂(伪麻黄碱)化疗和抗抑郁药(5-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等。

老年性失眠症的治疗目标是以改善夜间和日间症状为主可采用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在非药物治疗方面:首先要了解一些睡眠卫生知识,消除失眠带来的恐惧,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合理安排睡眠时间。睡前不要饮酒,不要浓茶或含咖啡因的饮料。对于较严重的失眠患者可进行睡眠行为的控制,减少卧床睡眠的时间,避免过早上床休息,例如可尽量在晚上十点钟左右才上床,准备睡眠。早晨应按时起床午后休息时间控制在半个小时之内。另外,还可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也可采用气功推拿按摩和针灸等治疗方法。在药物治疗方面:在过去30年里,安类药物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催眠药,此类药物可缩短入睡时间,减少觉醒时间和次数,增加总睡眠时间缺点是容易形成药物依赖停药反跳和记忆力下降等现象,但服时间三个月之内的形成药物依赖。新型催眠药包括:佐匹克隆,唑吡坦和扎来普隆。这类药起效快,没有药物依赖,停药后也不含产生停药反跳优点已经成为失眠症患者的首选药物。

    总之,长期的失眠很容易引起老人身体及心理上的疾病,导致老年人生活质量下降增加卫生服务负担,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都会产生影响。老人如果发现有失眠的症状,应及时就医,根据失眠问题产生的原因,对症施治,切忌盲目用药。通过优化失眠症的治疗方案,改善老年人的睡眠和生活质量调节身体机能情况,使更多的老年人能享受幸福快乐的晚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