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
时间:2018-03-21 14:32:57 [ 大 中 小 ] [ 打印 ] [ 关闭 ] [ 收藏 ]
心理卫生又称精神卫生,是指维护和促进人的心理健康,保持个人对社会生活,包括工作和学习环境的良好适应,预防心理疾病或心理缺陷等的综合性学问。
随着社会发展,生活节奏加快,威胁人们心理健康的因素也越来越多。因此,医生在诊治病人时,不仅要检查病人的身体是否健康,还要注意病人的心理及其社会功能是否受到损害。例如患者受脑外伤后,身体偏瘫,心理上就可能出现情感脆弱、焦虑、抑郁、易激惹、人格改变等问题。这些不仅会导致病人的生活、工作能力下降,无法胜任原来的工作,无法承担照顾家人的义务,更可能让病人认为自己成了“废人”,对生活失去信心,出现心理异常。
心理异常是大脑的结构或机能失调或者人对客观现实反映的紊乱和歪曲,既反映了个人自我概念和某些能力的异常,也反映为社会人际关系和个人生活上的适应障碍。要清晰地判别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目前最常用的区分标准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自我评价标准:如果自认为有心理问题,这个人的心理虽然不会完全正常,但一般不可能存在大问题。心理基本正常的人完全可以察觉到自己的心理活动和以前的差别、自己的心理表现和别人的差别等。这种自我评价叫自知力。
②心理测验标准:通过有代表性的取样、成立常模样本、检测信度、检测效度和方法的标准化,形成测评量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专家的主观看法。但是,心理测验也存在误差,目前并不能代替医生的诊断,只能作为筛查的工具。
③病因病理学分类标准:这种标准最客观,是将心理问题当作躯体疾病一样看待的医学标准。如果一个人表现的某种心理现象或行为可以找到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变化的依据,则认为此人有精神疾病。其心理表现则被视为疾病的症状,其产生原因则归结为脑功能失调。
④外部评价标准:人的心理活动表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果大家都认为某个人有问题,一般就是正确的。即使旁人没有看出来,专业人员也可以通过各种表现,判断当事人是否有问题。
⑤社会适应性标准:正常人的行为符合社会准则,能根据社会要求和道德规范行事,即其行为符合社会常模,是适应性行为。如果由于器质或功能缺陷使个体能力受损,不能按照社会认可的方式行事,致使其行为后果对本人或社会是不相适应的时候,则认为此人有心理异常。
常见的心理异常有:
①忧郁:出现闷闷不乐、愁眉苦脸、沉默寡言的现象。如果长时期地处于这种状态,就应当予以充分重视。
②狭隘:表现为斤斤计较,心胸狭窄,不能容人也不理解别人。对小事耿耿于怀,爱钻牛角尖。
③嫉妒:当看到别人比自己好时,表现出不自然、不舒服甚至怀有敌意,甚至用打击、中伤的手段来发泄内心的情绪。
④惊恐:对环境和事物有恐怖感,如怕针、怕暗、怕鬼怪等。轻者心跳厉害、手发抖,重者睡不着觉、失眠、梦中惊叫等。
⑤残暴:自己不快向别人发泄,摔摔打打骂骂咧咧,有的则以戏弄别人为乐,对人冷嘲热讽。
⑥敏感:神经过敏、多疑,常常把别人无意的话、不相干的动作当成对自己的轻视或嘲笑,喜怒无常,情绪变化很大。
⑦自卑:认为在各方面都不如别人,低人一等,抬不起头来。
患者出现心理异常时,通常有以下几种治疗方法:
①药物治疗:包括SSRI、SNRI类药物,如百忧解、赛乐特、文拉法辛等,这些药物只有医生能把握,要因人而异,才能恰到好处。
②物理治疗(MECT):用静脉麻醉药和肌松剂使患者迅速入睡,全身肌肉放松,通过短时间限量电流的刺激,使人体内发生一些生物化学反应,能够精神症状减轻或消失。
③心理治疗:方法很多,推荐放松疗法,即通过身体的逐级放松,让情绪逐级舒缓,保持轻松的心情。与药物相配合则疗效更佳。
上一篇:冬季如何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下一篇:医道·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