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超声在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中的临床评估价值分析
时间:2018-07-20 09:59:18 [ 大 中 小 ] [ 打印 ] [ 关闭 ] [ 收藏 ]
心血管疾病是目前临床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且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严重影响和威胁人们的健康与生活。由于心脑血管疾病存在起病隐匿、发病突然、缺乏先兆等特点,因此,早期筛查意义重大。
临床研究表明,动脉粥样硬化与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且绝大多数的心血管疾病都是动脉粥样硬化呈现进行性发展的结果。颈动脉作为连接心、脑的重要桥梁,是脑供血的主要血管,极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进而引发心脑血管疾病。颈动脉彩超不仅能清晰显示血管内中膜是否增厚,有无斑块形成,斑块形成的部位、大小,是否有血管狭窄及狭窄程度、有无闭塞等详细情况,并能进行准确的测量及定位,对检测动脉的血流动力学结果进行分析。因此颈动脉彩超是诊断、评估颈动脉壁病变的有效手段之一,在动脉粥样硬化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对心血管疾病预防、治疗有效性评价中起着重要作用。
颈动脉超声检查首选频率在7.5-13HMz的超声探头,通过二维切面观察颈动脉管壁、内膜及管腔、斑块等,通过彩色多普勒观察颈动脉彩色血流充盈情况,通过脉冲多普勒观察血流频谱。临床上重点检查存在既往心脑血管事件者(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冠心病、缺血性脑卒中等)或具有2个以上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人群。当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测量超过1毫米,可以考虑为内膜增厚;当颈动脉局限性内中膜厚度测量超过1.5毫米,则可考虑为斑块。通过斑块表现出的回声不同,又可大致判断斑块成分:低回声斑块是含有大量脂类物质的纤维脂肪斑块,等回声斑块是以胶原蛋白为主要成分的纤维斑块,强回声斑块是斑块钙化。依据斑块声学特征也可以了解斑块的危险性:整个斑块无回声危险性最高,发生心脑血管疾病可能性也高;均质有回声斑块危险性最低,发生心脑血管疾病可能性也较低。通过超声观察颈动脉斑块声学特征,为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早期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有效的指导与参考。
实践证明,颈动脉超声可以准确测量心血管高危人群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有效评估该类人群心血管疾病的病情严重程度,对心血管疾病的预测和预防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