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量脑出血患者早期康复治疗的临床研究
时间:2018-10-19 15:27:08 [ 大 中 小 ] [ 打印 ] [ 关闭 ] [ 收藏 ]
脑出血,即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所致出血,具有发病率高、病残率和病死率高的特点。其发病原因与高血压合并小动脉硬化、微动脉瘤、微血管瘤等有关,临床主要表现为呕吐、意识障碍、有运动障碍、头晕等。为有效提高治疗脑出血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我院以2016年7月~2017年3月收治的52例小量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研究早期康复治疗和常规疗法的临床效果。
实验将52例小量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6人。观察组男性15人、女性11人,年龄为55~79岁,平均年龄(65.7±5.5)岁,出血量15~45ml,平均出血量为(30.2±3.5)ml。对照组男性16人、女性10人,年龄为56~80岁,平均年龄(64.3±5.2)岁,出血量12~40ml,平均出血量(26.1±3.1)ml。
对照组运用常规方法治疗,加强对患者神经的保护,进行脱水处理,严格控制血压,同时做好并发症的防治。观察组运用早期康复治疗手段:①心理治疗。为患者讲解脑出血病症的相关知识、治疗方法、注意事项等。②被动运动治疗。发病7天内,鼓励患者进行被动运动,按照由近到远、从大到小的原则,15分钟/次,每日5次。为患者提供气垫床,取仰卧位,将其头部抬高30°,每3小时协助患者翻身一次,翻身过程中确保患者头部保持平稳。定时为患者按摩,每次15分钟,力度以患者感到舒适为主。③主动运动治疗。发病14天内,指导患者进行肢体平移、翻身、患肢抓握等运动,可取患者坐位进行适量肢体运动;第22天开始,鼓励患者加强坐站等方面锻炼。④物理因子疗法。使用HBS-C医用电脑微波设备,将频率、波长、输出频率分别设置为2500MHz、12cm、20W,以集束方式照射患部,和皮肤保持2cm的距离,20分钟/次,每日一次,共治疗10次。⑤语言功能训练。待患者恢复意识后,进行如发声训练、咽部训练等口腔训练。针对语言障碍者,需提供语言针对性训练,一天2次。对感觉性失语者,可以通过手势/表情表达。
经过3个月的治疗,对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神经功能缺损进行评分,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4.61%,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57.69%。可见,脑出血患者在生命体征稳定后进行早期康复治疗,可以很好地改善神经功能,帮助患者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实验结果证明,将早期康复治疗应用于小量脑出血患者治疗的治疗方法安全、可靠,具有临床应用和推广的价值。
上一篇:繁华梦易碎 清气吐芳华 下一篇:健康所系 生命相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