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工作 > 医务工作 » 正文

针灸配合康复训练治疗早期脑卒中偏瘫的疗效观察

时间:2019-05-27 13:48:14 [ ] [ 打印 ] [ 关闭 ] [ 收藏 ]

          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多因内囊区的豆纹动脉破裂与栓塞所致,起病急骤,患者多在静止状态或活动状态下突然晕厥临床急救措施可以挽救患者生命,但因内囊区神经纤维损伤,患者均伴有一定程度的面部肌肉及舌肌下部运动功能障碍以及口眼歪斜、肢体麻木等一系列偏瘫的典型症状。由于脑卒中后患者脑组织功能具有修复、重组特点,因而脑卒中患者术后进行早期康复治疗对其功能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选取20165~20187月本院收治的4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结合临床颅脑CT或磁共振检查结果被确诊为脑出血或脑梗死,均为首次发病,同时伴有不同程度肢体功能障碍。将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3例。

对照组患者接受早期康复治疗,具体内容为:卧位训练针对长期卧床患者进行卧位康复训练,降低患者压疮、感染等情况的发生,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在患侧卧位时,帮助使患肩前伸并拉出,以防患肩受压或向后缩伸直肘关节,使健侧下肢向前屈伸并置于体前支撑枕上。健侧卧位时,帮助使患肩前伸,并伸展患者肘关节、腕关节、指关节等,置于胸前枕处,手臂向上举起至头顶上方,患侧下肢向前屈伸放置于体前另一支撑枕上,使髋关节自然屈伸,且足不内翻,身体垂直卧于床上。四肢关节训练:利用上肢负重、推滚筒、移动木柱、砂磨板、翻扑克牌等方式进行上肢训练,缓解患侧上肢僵硬程度,提升患侧肢体运动控制能力及相应关节活动范围。通过站立、患侧下肢负重以及患肢迈步、行走等训练进行下肢功能训练,改善患肢肌力与行走功能,整体改善肢体运动功能。

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同时配合头体针相结合方式分期取穴对患者进行针灸治疗。头针:取病灶侧运动区百会穴、印堂穴、上星穴、太阳穴、人中穴、下关穴等穴位;体针:患者处于急性期时取其上肢肩髃穴、曲池穴、手三里穴、合谷穴等,下肢足三里穴、梁丘穴、阳陵泉穴等穴位;处于恢复期时取上肢肩髃穴、曲池穴、手三里穴、外关穴、天府穴、侠白穴、曲泽穴等,下肢足三里穴、三阴交穴、血海穴、阴陵泉穴等穴位。每次1次,每次持续30分钟,连续治疗15天。行针治疗期间观察患者耐受情况。

利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与Barthel指数评分对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估治疗前两组患者FMA评分与Barthel指数评分均无明显差异;治疗后两组患者FMA评分与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且研究组FMA评分与Barthel指数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祖国医学认为脑卒中是因正气亏虚、饮食、情志、劳倦内伤等所致的气血逆乱,导致风火痰瘀,最终引起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而人体的经脉内外连贯形成一个整体,有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之称,所有的穴位周围均存在丰富的神经、血管以及各类感受器,针灸穴位可提高感受器接收的传入性冲动并发送至大脑皮质,促进形成中枢与患肢运动传导通路,改善患肢功能。此外,现代医学研究证实,针灸可显著改善患者病灶周围脑缺血、缺氧状态,对侧支循环的建立及血肿吸收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尽管针灸能够促进形成中枢与患肢运动传导通路,但需要输入正确的运动模式才可促进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康复训练能够帮助患者持续输入正确的运动模式,刺激激活运动通路上的神经元,兴奋残存的脑组织细胞,同时建立脑部侧支循环,促使脑组织细胞功能重组或代偿,最大程度恢复患者肢体运动功能。

综上所述,针灸配合康复训练对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治疗,能有效促进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