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对心绞痛型冠心病诊断价值分析
时间:2019-10-24 10:36:29 [ 大 中 小 ] [ 打印 ] [ 关闭 ] [ 收藏 ]
心绞痛为心肌暂时性缺血所引起的突发的胸骨后或心前区压榨性疼痛,常牵涉到左上肢,可持续数分钟。因持续时间短暂,医院门诊常规心电图检查往往正常,因而容易漏诊,延误治疗时机,甚至诱发猝死,而24小时动态心电图对心绞痛的诊断阳性率较高,通过动态心电图评价ST段的变化分析发现心肌缺血,对于判断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心肌缺血情况的有无、程度的轻重有独到之处 。本文对已选定的40例患者用两种诊断技术进行检测,报道如下。
选择2016年6月至12月在我院确诊为冠心病患者共40例,排除其他脏器严重疾患。分为A、B两组:A组20例,其中男11例,女9例,年龄50~88岁,平均年龄(76.2±7.6)岁,B组20例,其中男11例,女9例,年龄 47~90岁,平均年龄(75.6±8.9)岁,经比较,两组资料之间差异不明显(P>0.05),存在可比性。所有患者停药3天后,对A组行常规心电图检查,B组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分别对每组的检测结果展开比较。
常规检查:ST段水平型或下斜型下移超过0.05mv,T波小于同一导联R波的1/10。动态心电ST段偏移的诊断标准:(1)ST段水平型或下斜型(J点后80ms)≥1mm,或ST段抬高≥2mm,(2)持续时间≥1min,(3)两次发作间隔5分钟为阳性。
对动态心电图组记录的ST段偏移情况和缺血发作时间段的数据进行分析 ,从而更全面地对患者心肌缺血情况,程度,频度及持续时间进行观察。
本组20例,有17例出现ST段偏移,其中ST段压低3例,ST段抬高1例,ST段兼压低和抬高2例。
动态心电图(B组)20例共计检出106次缺血性ST段改变,心肌缺血发作时间段22:00~6:00、6:00~12:00、12:00~22:00,其发作阵数分别为12、58、36,百分率分别为11.3%、54.7%、33.9%。
动态心电图组心肌缺血阳性检出例数为17例(85%),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组11例(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常规心电图对于心脏疾病筛查是简单有效的,但对于病变轻微或者一过性发作的患者容易出现漏诊。动态心电图因能连续动态检测和记录24~48小时心电变化,信息量远大于常规心电图,除有利于各种心律失常的定性定量分析外,同时对静止或动态时心肌缺血的改变亦能及时作出准确的判断。尤其对一过性心绞痛ST-T改变的检出明显优于普通心电图,对冠心病的辅助诊断有较大价值。
本研究表明, 心肌缺血发作的第一高峰在6~12时,于夜间睡眠凌晨0~6时发作最少。6~12时段发作频繁,可能与晨起活动,交感神经张力增高,导致体内儿茶酚胺,皮质激素增加,血小板聚集,引起心肌氧耗量增加,冠状动脉张力增高导致供血供氧减少所致。24小时动态心电图能全面评估心肌缺血的发生时间,发作的持续时间,发作规律,发作频率和严重程度,能反复多次进行检查对比,评估筛选出有冠脉造影指征的患者,及时行冠脉造影术确诊,使冠心病患者早期得到及时有效的诊断及治疗,对协助临床诊疗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值得临床广泛应用和推广。
上一篇:房颤对认知功能的影响 下一篇:不忘初心 青春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