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时间:2020-07-06 10:52:20 [ 大 中 小 ] [ 打印 ] [ 关闭 ] [ 收藏 ]
急性脑梗死是临床发病率较高的脑血管疾病,常在安静休息或睡眠时突然发病。起病后,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耳鸣、言语不清、半身不遂等症状,严重者甚至会出现昏迷状态,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会直接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为加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治疗研究,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本次研究详细观察了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并将详情阐述如下。
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5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病例,选取时间段为2017年3月—2019年3月,将所有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9例。观察组中男性18例、女性11例,年龄59~76岁,平均年龄(67.5±3.5)岁;对照组中男性17例、女性12例,年龄60~76岁,平均年龄(68.0±3.6)岁。各组患者之间的基本资料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常规治疗,采取降压、调脂及营养脑神经等药物治疗,同时给予对照组阿司匹林(生产厂家: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J20130078)进行治疗:首次口服剂量为300mg,第二日改为每天一次,一次100mg;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添加氯吡格雷(生产厂家:赛诺菲(杭州)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J20180029)治疗,口服给药75mg一日一次。阿司匹林的生产厂家及服用方法与对照组一致,二组连续治疗两周。
采用脑卒中量表(NIHSS)评定护理前后患者脑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得分越高表明脑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严重;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记录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包括睡眠质量、日常生活能力、心理状态、社会交往等)的生活质量,单项分值为10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生活质量越好;记录对比两组患者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
两组患者治疗后,若临床症状彻底消失,生活活动能力完全恢复则证明为治疗显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生活活动能力基本恢复则证明治疗有效;治疗后患者以上临床症状改善较差,生活活动能力丧失则证明治疗无效。最终的治疗显效患者+有效患者例数除以总人数×100%=治疗总有效率的最终结果。
通过SPSS20.0系统软件将两组患者各项指标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计算后显示,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9.3%,与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6.6%相比较低,组间数据差异显著(P<0.05),统计学意义存在;且观察与对照两组患者的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较低,其数据结果分别为6.9%、10.3%,经计算两组数据无明显差异,无临床统计学意义(P>0.05)。
急性脑梗死是中老年人高发疾病,危险性大,致残率高。该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造成患者脑血管狭窄,引发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所致,而血小板聚集和活化对急性脑梗死的病情发展影响极大。相关研究表明,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采取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可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氯吡格雷属于新一代抗血小板药物,可有效抑制血栓素合成,促进前列腺素分泌,减少纤维蛋白活化,抑制血小板聚集及活化,改善血液粘稠度。阿司匹林是临床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具有抑制血小板血栓素A2生成、血小板聚集及环氧合酶生成的作用,可以通过阻止血小板凝聚和释放,防止血栓形成。而在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48小时内若及时采用阿司匹林治疗,可有效减轻患者脑神经功能损伤程度,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从而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及复发率。而通过联合氯吡格雷进行治疗,两种药物可起到较好的协同作用,使抗血小板凝聚的作用增强,患者的脑神经功能得到良好改善,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本次观察结果也再次证明,通过采用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治疗后的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更高,脑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均得到了良好改善,且发生的用药不良反应也较少,其数据结果与采用单独阿司匹林治疗的对照组患者相关数据相比存在显著优势。
综上所述,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显著,其用药安全性较高,可有效减轻患者脑神经功能损伤程度,帮助患者尽早恢复健康,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上一篇:荣院的辉煌需要我们一起发光 下一篇:用药咨询的“非暴力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