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应用关节松动技术结合向心性加压缠绕治疗的临床疗效
时间:2020-09-03 15:32:29 [ 大 中 小 ] [ 打印 ] [ 关闭 ] [ 收藏 ]
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疾病之一,同时也是常见并发症之一。目前临床上对于该病发生机制尚未明确,仅认为该并发症的出现能够对上肢功能的康复造成严重干扰,所以尽早实施有效治疗十分重要,对改善预后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探讨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应用关节松动技术结合向心性加压缠绕治疗的临床疗效,选取我院2017年2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76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平均分为两组,观察组38例中男性19例、女性19例,年龄60~74岁,年龄平均值为(65.25±1.89)岁;对照组38例中男性20例、女性18例,年龄61~74岁,年龄平均值为(65.28±1.93)岁。基本资料比较无差异(P>0.05),存在对比价值。
纳入标准:①均符合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诊断标准,经相关检查确诊;②认知功能正常,能够与医务人员正常交流;③自愿参加本次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心功能不全等疾病;②合并脑出血等疾病;③合并恶性肿瘤等疾病。
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如为患者进行良姿位摆放、坐位训练、站位训练、步行训练等,必要时给予功能性电刺激。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给予关节松动技术结合向心性加压缠绕治疗:①关节松动技术。采用松动手法牵引、滑动、转动、旋转患侧上肢各关节,包括胸锁关节、胸壁肩胛关节、腕关节等,一天1次,每次20分钟。②向心性加压缠绕。采用线绳由远端至近端快速有力为患者缠绕手指,且在缠绕前在指甲上做一小环,待手指根部缠绕完毕后从指端小环处迅速拉开线绳,再缠绕至腕关节,反复缠绕3~5遍,一天1次,疗程为30天。
结果显示,观察组经关节松动技术结合向心性加压缠绕治疗后的FMA评分(56.62±2.85分)高于对照组经常规康复训练治疗后FMA评分(43.01±2.05分),统计学存在明显差异(P<0.05),与满益品等学者研究结果一致。由此说明,关节松动技术结合向心性加压缠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具有较高可行性及应用价值,其中关节松动技术的实施有利于减轻患者疼痛感及改善关节活动度,而向心性加压缠绕同样能够起到减轻疼痛的作用,并且同时能减轻患者的水肿程度。
脑卒中是临床上较为常见心脑血管疾病之一,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存活患者大部分伴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其中以肩手综合征最为常见,又被临床称为反射性交感神经性营养不良,通常发生在脑卒中后1—4个月左右,可伴有浮肿、疼痛、皮温升高、手关节活动受限及患侧肩痛等一系列临床症状。目前,临床上通过患肢正确体位摆放、冷疗及冷热水交替治疗等方法进行避免或改善,但是经实践发现疗效有限。为了进一步增强疗效,建议采用关节松动技术结合向心性加压缠绕治疗,取得较为理想效果,值得应用及推广。
上一篇:全面更新标识 便捷服务患者 下一篇:拥抱生命 “救”在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