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心爱护医者,守护全民健康
时间:2021-10-11 10:52:50 [ 大 中 小 ] [ 打印 ] [ 关闭 ] [ 收藏 ]
在疫情防控形势又见严峻的8月,我院迎来了第四个中国医师节。支援南京、扬州的医护人员在前线与病毒赛跑,院内医护人员也穿着闷热的防护服做核酸检测、预检分诊,每位医护人员都在自己的岗位上践行着护佑人民健康的初心和使命。
人们把医护工作者称为“白衣天使”,把每年的5月12日定为国际护士节、8月19日定为中国医师节,来感恩医护工作者对人类做出的贡献。但当下的医疗环境却不容乐观,激烈的医患冲突仍然屡见不鲜。如果这一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必然会打击医护人员的工作信念,严重影响人民健康。
医患冲突的根源在于医学的不确定性。病人因为无法确诊而惶恐不安,医生因为不能确诊而左右为难,医疗费用因为不确定性的探究而节节攀升,社会舆论因为不确定性而质疑医学的科学性。与此同时,现实社会存在的种种问题又加剧了冲突的产生。一方面,病痛会凸显人性的脆弱,甚至使人变得不可理喻。患者一边将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医生身上,一边又用自己少的可怜的知识对医生保持怀疑,导致无法接受治疗正常失败的结果(毕竟任何治疗或多或少都有风险)。另一方面,社会对充满未知的医学领域的宽容性太低。我们总是在医生身上寄予了过高的期望,却忽视了医生首先是普通人,之后才是医生,再其后才可能是圣人。
要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好全民的健康基础是必须的,而这离不开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兢兢业业、无私奉献。因此,不断壮大医疗队伍,提高医疗水平,需要切实缓解医患冲突,不断建立健全保护关心爱护医务工作者的长效机制。这不仅仅是医疗卫生部门的事,每个人都应该是这一机制的参与者和建设者。
每个人都会生病,作为患者,我们要在人格上尊重医生,接纳临床的复杂性,预设一份豁达,才能体验技术征服、超越后的愉悦。我们要认识到,如果病人和社会对医生产生“绝对不能出错”的苛责,导致医生不敢冒风险,不愿“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而只顾自保,那么最终伤害的一定是患者自己。
站在医生的角度,医生在不断提高自己专业技术水平的同时,不用深陷于医学的不确定中备受煎熬,就可以全身心投入治疗,把复杂的医学知识掰开了揉碎了讲给病人或家属听,以友善与共情安抚惶惑的病人和躁动的家属。在这一方面,医疗机构在经费支持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引入智能化设备,帮助医生摆脱事务性的纷扰,专注于机器无法替代的高难度问题和医疗中的人文关怀。
最重要的是,医疗改革需要进一步的深化,在减轻患者医疗负担的同时也要合理提高医护工作者的收入,吸引更多人才从医。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曾说,在一个社会中,医生和律师的劳动报酬应该比较高,因为我们把健康委托于医生,而把财产委托于律师。而当下,我国的医生群体的收入并不高,绝大多数医生的收入无法体现其劳动价值。一个人一旦选择了当医生,往往意味着终生的付出与牺牲。一名医学生,经过5至8年的学历教育后,还要经过大量的临床实践,方可成长为一名医生。由于医学技术日新月异,医生必须不断学习,才能不被淘汰。其中辛苦,自不待言。更重要的是,医生是一个高强度、高风险的职业。面对大量的病人,不仅需要超负荷工作,还不能有任何差错。因此,医生每天都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精神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即便如此,医生还要随时准备应付医疗纠纷,甚至是“医闹”的威胁。可见,当医生确实不易。如果医生的付出长期得不到等值回报,必然导致整个医疗行业的价值被低估。提高医务工作者的报酬,让他们全心全意做人类生命的工程师而无后顾之忧,才能悬壶济世,守护全民健康。
全民健康不只是医务工作者的事,关心和爱护医护人员也不仅仅是在节日。在认识并接受医学的不确定性的前提下发展医学、关爱医者、缓解冲突,每个人都有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