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工作 > 医务工作 » 正文

高压氧联合早期康复治疗微创术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效果探讨

时间:2022-05-12 14:05:28 [ ] [ 打印 ] [ 关闭 ] [ 收藏 ]

高血压脑出血作为高血压严重并发症之一,好发于中老年群体中。一旦高血压患者出现脑出血,血肿易对其血脑屏障造成破坏,使脑组织受损的同时,还会将血管活性物质释放出来,进而对脑组织造成压迫,使脑组织发生移位,最终损害患者神经功能,增加言语障碍、偏瘫等后遗症风险,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不断提高,临床对该疾病的治疗大多以微创手术为主,可显著消除血肿对患者脑组织所形成的压迫,但对于水肿及脑细胞缺氧、缺损情况的改善并不明显。为有效提升临床疗效,探讨在术后早期联合应用康复治疗与高压氧治疗的价值,做分析如下:

试验对象为62例存在高血压脑出血疾病的患者,组间分组选以随机数字表法,回顾性分析组内患者资料。对照组:年龄55~75岁,均龄值65.04±8.27岁,男18例,女13例,出血量37mL~50mL,出血量平均45.21±4.27mL;观察组:年龄57~72岁,均龄值64.78±8.07岁,男20例,女11例,出血量最大50mL,最小37mL,平均出血量45.15±4.32mL。纳入要求:经临床实验室检查确诊;出血时间未超过24小时;均接受微创手术治疗;遵循知情原则且同意参与;无言语或精神障碍;一般资料完善。排除:因其它因素所致脑出血,如外伤、血液病等;存在手术禁忌症;肝肾功能存在严重障碍;存在严重器质性功能障碍;存在其它精神疾病;试验中途退出。

2组患者在接受微创术治疗后,常规予以抗生素、脑保护剂、维持体内酸碱平衡及脱水处理等对症治疗。对照组在术后早期提供康复治疗,待患者病情趋于稳定状态后48小时,在康复医师的指导协助下接受康复治疗:(1)在患者卧床休养过程中,指导其调整体位为良肢体位,以此实现抗痉挛的目的;协助患者对患侧进行被动运动,以侧卧位、半卧位及平卧方式展开翻身训练,之后训练坐位平衡,康复强度需结合患者病情合理选择,以循序渐进为原则;(2)待患者基本可在坐位完成平衡训练之后,对其皮肤肌肉进行按摩与拍打,展开床上移行练习及步态平衡练习等,训练难度从简至繁、从易至难,同时及时对患者心理展开疏导,增强其依从性与配合度;(3)指导患者展开日常生活各项动作练习,主要包括整装、洗手、穿衣等,根据患者病情好转程度展开基本技能训练,如上洗手间、洗脸等;尽量让其独立完成各项训练,减少患者对于他人的依赖性,尽快恢复其日常生活能力;(4)通过言语刺激方法恢复患者语言功能,由家属、护理人员主动与患者进行交谈,以讲故事、唠家常等方式,尽量每日多与患者进行口语对话,叮嘱其坚持练习,由周围称谓与人名开始,逐步至指认相关物品名称等。

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加入高压氧治疗。待患者各项生命体征趋于平稳后,选择单人纯氧舱实施高压氧治疗。压力调整至0.2MPa,升压时间调整至20分钟,明确压力水平处在稳定状态后,指导患者佩带上面罩吸纯氧1小时。将收缩压纯氧加到0.2MPa,加压时间及稳压时间各为20分钟,之后逐渐进行20分钟减压直至出舱。持续对患者展开为期10~30天高压氧治疗。

高血压脑出血作为高血压疾病常见并发症,具有较高病死率及致残率。一旦出现脑出血后,易直接对患者大脑神经功能造成影响。目前,临床在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时,以手术施治为主,通过有效清除掉患者脑内血肿,及时解除血肿对四周脑组织所形成的压迫,属于临床重要治疗方式之一。而术后辅助施治既能确保手术效果,还能降低患者病死率及致残率。在术后以高压氧施治能使血氧分压上升,提高氧物理溶解度、氧弥散能力,促使组织与血液氧含量上升,从根源上纠正患者脑组织缺氧、缺血症状,有利于神经细胞功能恢复,降低颅内压与脑水肿,加快侧支循环的建立速度,最终使病变血管得到恢复,加快脑功能恢复速度。而早期康复治疗通过对患者展开日常动作、语言等训练,可帮助其肢体功能尽快恢复。本研究中,经比较单一应用早期康复疗法与联合高压氧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的施治效果,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后预后评分较高、脑水肿体积较小、NIHSS、MMSE及ADL评分较优,但2组血肿体积无显著差异,证实以联合施治方式可降低血肿对于患者神经系统的损伤,降低其死亡率及致残率,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联合将早期康复疗法与高压氧施治应用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治疗中,具备显著施治效果,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