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镜像神经元运动模仿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疗效分析
时间:2022-06-09 09:43:15 [ 大 中 小 ] [ 打印 ] [ 关闭 ] [ 收藏 ]
偏瘫俗称半身不遂,主要是由于缺血性脑卒中引起,临床表现为同侧上、下肢瘫痪,发病期间宜静卧休息。临床治疗多以康复训练为主,其中常规康复训练虽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症状,但其方法过于单一,无法满足多数患者临床需求;镜像神经元运动模仿训练通过音视频播放及讲解,督促患者进行模仿训练,可进一步改善患者症状,但对于行动能力较差的患者疗效欠佳。而经颅直流电刺激适用于脑卒中后偏瘫、认知、言语及吞咽障碍等疾病患者,可明显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但目前关于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镜像神经元运动模仿康复训练治疗在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应用效果仍需进一步研究,基于此,设计试验进行前瞻性研究,旨在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生活质量,提高临床疗效。
将2018年4月~2021年10月我院收治110例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5例)和观察组(55例)。患者入院后给予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及导向性作业治疗等常规康复训练,40 分钟/次,1次/天。对照组在常规康复基础上给予镜像神经元运动模仿训练,即通过双路佩戴式音视频反馈训练系统依次播放肩、肘、腕、指等部位运动视频,分别从正前、上、内侧方向拍摄患者日常生活工作、手指握持物品及使用日用品等30个动作视频,并予以讲解,记录3次;嘱患者取坐位进行镜像神经元运动模仿训练,动作轻柔适度,由浅入深,20 分钟/次,1次/天,6 天/周。基于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观察组行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选用经颅脉冲电刺激治疗仪治疗,分别设置电流为2.0~19.5 mA,频率为2~14 Hz,于患者患侧额叶背外侧皮质区放置电极贴片阳极,于患者健侧眶上区放置阴极,20 分钟/次,1次/天,6 天/周。两组均持续治疗2个月。
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2个月后的肢体运动功能、患侧N20波幅、潜伏期、神经功能、凝血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步行功能及睡眠质量。
观察组FMA-UE评分、FMA-L评分、MBI评分、FAC分级均高于对照组,而PSQ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说明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镜像神经元运动模仿康复训练治疗可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下肢肢运动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步行能力及睡眠质量。
偏瘫多见于脑卒中后患者,典型症状为面部麻木、口角歪斜及鼻唇沟变浅等。康复治疗是目前治疗该疾病最为常见的方法,其中常规康复联合镜像神经元运动模仿训练是指在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及导向性作业治疗基础上,予以音视频康复动作模仿及指导训练,可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但单纯使用该方法,但对于其神经功能损伤改善效果欠佳。经颅直流电刺激属于一种利用低强度、恒定的直流电调节大脑皮层神经元活动的技术,刺激阳极可使大脑皮质兴奋,可促进患者运动功能恢复,增加患者握持力度,进而改善患者上下肢运动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步行能力及睡眠质量。
观察组患侧N20波幅大于对照组,APTT、PT长于对照组;而潜伏期、NIHSS评分、血清FIB、D-D水平低于对照组,说明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镜像神经元运动模仿康复训练治疗可降低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神经功能损伤,改善患者凝血功能。
脑卒中后偏瘫发病过程中可伴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损伤及凝血功能异常,其中患侧N20波幅、潜伏期、NIHSS评分为常见神经功能指标,可反映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程度,其患侧N20波幅减小、潜伏期、NIHSS评分升高均可导致患者神经功能损伤加重;而血清FIB、APTT、PT、D-D为常见的凝血功能指标,可反映患者血栓形成程度,其中血清FIB、D-D水平升高、APTT、PT缩短,均可导致新血栓形成,进而加重患者病情。经颅直流电刺激通过调节神经网络的活性而呈现高表达状态,在神经元水平,刺激阳极可使大脑皮质兴奋,刺激阴极可使大脑皮质兴奋得到抑制,从而降低患者神经功能损伤;且经颅直流电刺激可改变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或γ-氨基丁酸的活性,降低血栓形成,进而改善患者凝血功能。
综上,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镜像神经元运动模仿康复训练治疗可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肢运动功能及凝血功能,降低神经功能损伤程度,进而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步行能力及睡眠质量,值得临床进一步以多中心进行研究。
上一篇:做坚定的守门人 下一篇:你的岁月静好 我们来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