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役时刻·保卫江阴——我在方舱
时间:2022-07-05 14:51:22 [ 大 中 小 ] [ 打印 ] [ 关闭 ] [ 收藏 ]
陈俞庆:
才经历过张家港和昆山两地支援核酸采样,5月7日深夜我又接到通知,被编入理样队,带队支援江阴方舱实验室。
抵达当日,我们荣院3人组先接受培训,随后便开始适应性工作,分批进入方舱。最后一名队员完成工作离开已是第二天凌晨4点。第二天中午12点,我们又接着赶往方舱进行新一轮工作。
理样工作看似简单,但过程十分繁琐,从取出标本到编码、扫码,再到转运,需要极为耐心和细心,还要随时检查可能出现的错误,以免影响后面的检验。疫情爆发后样本量激增,一天的工作量一度从2.5万管激增至5.6万管。不仅如此,我们还要时刻留意自身防护,比如取出标本时可能会接触到一些漏液的试管,甚至可能会被溅到,必须及时更换防护服和手套;转运过程中,鞋套可能会破损,需要时常注意防护装备是否完好。而看似简单的扫码工作,在连续几个小时的高速重复下,让大家的肩膀两天下来都贴上了膏药。另外,还要提醒未经专业培训的志愿者做好防护,这半个月的江阴战疫打得实属不易。
外出一个多月,支援过3个城市,辗转过6家酒店,见过凌晨4点的微微日出,也见过半夜12点的朦胧月光,汗水、泪水、迷惘、感动……交织伴随,但大家始终抱着必胜的信念,不畏寒风酷热,不畏艰难危险,只为成为守护健康的那盏明灯。
陆晶:
第一天进入江阴方舱,由于原先没有接触过理样工作,大家心里比较紧张,都是一边学习,一边上手干活。方舱刚投入使用,条件有限,3人扫码只能共享2张椅子,其他队员则坐在地上分工合作,有的消毒样本外包装,有的扫码拆包,有的排管,有的编码,有的填写转运单并转运到检测组。大家的手不停,满脑子都是数字,嘴里还不断反复默念样本尾数核对样本。我们在房间里挥汗如雨,外面方舱还在热火朝天地建造。从晚上6点到11点,我们整理了1.8万管样本。回到车上所有人都是精疲力尽,不想说话,身体很累,头脑却还没有从工作中缓过神来。
第二天,12:20出发,相比第一天的手忙脚乱,大家分工更明确,配合更默契,小组完成理样任务9000管。工作中,口罩被汗水浸湿,呼吸困难,感觉压抑心慌。其间,我的防护鞋套破损,鞋子完全暴露,需要立刻消杀,同时更换新的防护服和隔离衣。虽然第二次穿了三层鞋套,但工作结束后防护鞋套还是破损严重。脱下防护服全身都湿透了,仿佛是做了一场酣畅淋漓的桑拿。
随着标本不断增加,大家的身体状况也越来越不好,很多人都贴上了药膏,就连接送我们的无锡车队的司机师傅都到去医院挂水好几天,但始终没有人退缩。第七天,我们组突破极限,完成了15480管,超过预订目标近50%,我们自己都觉得惊讶!
有幸成为医务人员参与抗疫支援,在最好的年纪做了最有意义的事,这些日子的汗水也见证我们的努力和奋斗。风起,我们逆风而来;风停,我们平安归去。不负青春,不留遗憾!
上一篇:战役时刻·保卫江阴——我在采样 下一篇:“医”心向党 护卫入苏东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