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功能重建的作用评价
时间:2023-02-07 16:17:23 [ 大 中 小 ] [ 打印 ] [ 关闭 ] [ 收藏 ]
急性脑卒中是中老年人群中发病率极高的一种脑血管疾病,该病症的致死率以及致残率均极高,可加重患者的家庭经济负担及社会负担。急性脑卒中具有缺血性和出血性之分,均可对患者的生命健康和生存质量产生严重不良影响。伴随医疗水平提升、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康复医学进一步发展,临床相关研究指出,尽早为急性脑卒中患者开展科学、合理的康复治疗,可以将其机体残障情况减轻,对生活质量和预后改善均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中的观察对象均选自2021年1月至2022年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急性脑卒中患者中,共52例,采用单双号随机分组法进行分组,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例数均为26例。对照组:男性17例,女性9例;年龄均值(61.39±2.72)岁;依据疾病,急性脑梗死患者占12例,急性脑出血患者占14例。观察组:男、女性各占15例、11例;年龄均值(61.42±2.69)岁;依据疾病,急性脑梗死与急性脑出血例数分别为10例与16例。
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落实降压、控糖以及溶栓治疗后,由康复科医生负责生命体征和病情稳定(该状态至少维持一周)患者的肢体功能训练指导、下床站立、下床行走以及散步等锻炼。
观察组执行早期综合康复治疗:
(1)针对卧床期患者,康复科医务人员需要根据其病情,合理调整及摆放体位,及时变更体位;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以后,根据其机体恢复情况,逐渐指导及协助其开展被动运动锻炼、助力运动锻炼以及主动运动锻炼,期间鼓励患者坚持配合医务人员开展锻炼;每天至少协助患者开展4次翻身训练,同时鼓励其自主翻身,促进机体肌肉功能改善;向患者示范吹气球的动作和技巧,指导其开展吹气球训练,同时取压舌板放置于患者舌部位置,并嘱其做吞咽动作并发“啊”、“喔”等音,以改善其呼吸功能、吞咽功能及语言功能;结合患者的神经功能状态,调整电疗仪器的参数,借助持续性的电疗刺激,促进受损神经的修复;调整患者体位为坐位,嘱其放松身体,并协助患者将上肢平放在桌面上,分别在上肢的前臂背侧肌群和冈上肌位置放置电极,刺激强度需依据患者耐受程度进行调整。
(2)针对处于离床期的患者,指导其屈伸及外展膝关节,改善膝关节的活动度;指导患者开展单腿站立训练,时间控制在30秒左右,双腿可轮流训练;依据患者的活动功能恢复情况,指导其开展爬楼梯训练,促进膝关节功能和下肢肌肉功能改善。
上述患者均接受为期四周的治疗。
急性脑卒中是起病急、进展快的一种临床常见脑血管疾病,伴随病情进一步发展,患者可能出现神经功能受损情况,若神经功能损伤未获得及时、有效的修复干预,则可能导致偏瘫、失语等严重后遗症,影响其生活能力以及生活质量。
目前临床针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时机仍有一定争议存在。常规康复治疗措施通常在患者病情稳定一周以后开展,于该阶段为患者开展康复锻炼治疗,可减小治疗操作对机体产生的刺激。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即康复科医务人员在患者病情稳定24小时以后根据其身体耐受度、神经功能状态等落实系列治疗措施,利用康复措施对患者的受损神经产生刺激作用,促使其修复,进而提高肢体活动功能,改善生活质量和预后。
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运动功能以及神经功能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提示为急性脑卒中患者开展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可以促进肢体运动功能改善以及神经功能恢复,提升患者的生活能力。由于病情稳定初期,患者的神经功能仍具有一定自主修复能力,利用肢体运动训练、电疗以及生物反馈疗法等措施,可促进神经功能修复效果提升。
总之,早期综合康复治疗于急性脑卒中患者中应用效果显著,有广泛应用的价值。
上一篇:保救治 防重症 护健康 下一篇:我院高压氧舱接受定期现场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