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工作 > 医务工作 » 正文

物理疗法联合运动康复治疗髌骨骨折术后功能障碍效果分析

时间:2023-03-07 14:04:56 [ ] [ 打印 ] [ 关闭 ] [ 收藏 ]

髌骨位于膝关节前方,对膝关节具有保护的作用。髌骨骨折是骨科发生率较高的骨折类型,多因外力所致膝关节损伤。临床治疗髌骨骨折主要通过内固定术等方式,因术后需要长时间卧床修养,部分患者术后容易出现伸膝装置粘连、肌肉萎缩等不良症状,导致膝关节肿胀、关节活动受限等,不利于骨折愈合。为改善这种现状,有必要在患者术后尽早开展康复护理,促进其术后恢复。

选取在我院接受康复治疗的髌骨骨折术后患者56例,随机均分为2组。对照组纳入28例(男/女=16/12),年龄范围及平均值18~76(48.03±5.85)岁;研究组纳入28例(男/女=15/13),年龄范围及平均值20~78(49.36±6.02)岁,一般资料经统计学软件分析P>0.05。纳入标准:(1)均采取内固定术治疗,经影像学检查骨折部位复位情况较好;(2)术后存在关节肿胀、活动受限等症状;(3)患者在知情且自愿的情况下参与研究,配合各项检查以及调查问卷的填写。排除标准:(1)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者;(2)认知、精神障碍无法沟通者。

对照组提供物理疗法,使用中频电治疗仪,将活血化瘀止痛的药液放在电极贴中,贴于患者髌骨周围,每天治疗1次,每次20分钟;同时在髌骨表面以及髌骨周围使用超声治疗仪,设置超声强度在0.5~1.2W/cm²,每天治疗1次,每次10分钟,15天为1个疗程。

研究组在物理疗法的同时提供运动康复治疗。对于仍然卧床无法自主活动的患者可进行床上被动肢体锻炼,对两侧肢体大小关节进行简单活动,以患者可耐受为宜。若患者能够自主活动,可在术后1周内指导其进行膝关节主动训练,进行直腿抬高训练、臀大肌与踝关节等张训练等。术后2周时视患者情况,继续进行上述训练并允许外固定时负重锻炼。术后4~6周时可根据患者恢复情况拆除固定,指导患者进行膝关节活动度训练,在髋关节与踝关节训练的同时对股四头肌与腘绳肌进行等张与等长训练,此期间患者可尝试全负重训练。术后8~12周时继续上述训练,鼓励患者在护理人员或家属的陪同下进行站立与行走训练,在行走训练时先指导患者迈开健侧肢体,让患侧肢体跟上健侧肢体,待能够平稳迈步后协助其拄拐行走,让患者逐渐适应拄拐,每天坚持康复训练,活动量逐渐增加,以患者不感到疲惫为宜。

髌骨是人体最大的籽骨,主要作用是保护膝关节,在膝关节活动过程中能够传导股四头肌的力量进而让膝关节保持稳定状态。髌骨骨折多因直接或者间接暴力行为所致,临床多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加以治疗,术后会在患者膝关节处用石膏进行固定,让膝关节保持伸直位。然而患者长时间卧床且膝关节处于这种状态容易造成膝关节僵硬、肌肉萎缩等并发症,不利于骨折的康复。为避免患者出现术后关节功能障碍等不良症状,有必要尽早对其开展康复锻炼。物理疗法主要通过在仪器中加入活血化瘀止痛药物直接作用于患处,有助于促进膝关节血液循环,减轻水肿并加速肌纤维修复,可缓解患者的疼痛感,同时配合超声仪器可减少神经兴奋传导,促进肌肉组织再生,进而促进骨折部位尽早愈合。在物理疗法的同时,早期对患者施以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的运动康复训练可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科学合理的运动锻炼可促进骨质代谢平衡,骨皮质平衡有利于减少骨质脱钙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强骨骼的支撑能力与承受能力,在物理治疗的同时联合运动康复治疗可有效预防关节组织粘连,能够进一步加快骨折康复的进程。

综上所述,在髌骨骨折术后对患者采取物理疗法的同时开展运动康复治疗具有显著的干预效果,能够缓解其疼痛感,减轻关节肿胀程度,改善关节活动度,促进骨折尽早康复,建议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