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工作 > 医务工作 » 正文

作业疗法在精神疾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对其生活质量的改善探讨

时间:2023-04-03 09:53:26 [ ] [ 打印 ] [ 关闭 ] [ 收藏 ]

近年来,精神病的临床发病率受各类型压力源、致病诱因的影响而显著提升,患者常有不同程度的情感认知障碍、行为意志障碍表现,使其生活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下降,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以及社会发展。药物治疗虽然可以促进患者疾病相关症状改善,但在改善患者社会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方面效果欠佳。

择取2021年1月至2022年7月收治的52例患者(精神疾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观察组各纳入26例患者。对照组包含14例男性、12例女性,年龄75~20岁,均值(48.83±2.46)岁;病程最长10年,最短8个月,均值(4.96±0.27)年。观察组包含16例男性、10例女性,年龄72~23岁,均值(48.79±2.51)岁;病程最长8年,最短6个月,均值(4.72±0.19)年。

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严格督促其用药,为避免患者出现偷药、藏药等行为,在服药以后需检查患者口腔内、舌下是否存在药物。为患者提供安全的环境,避免在其病房内放置尖锐器械,以免患者自伤或伤害他人。

观察组施以作业疗法进行治疗,依据患者的文化程度、喜好等制定作业疗法计划。定期指导患者开展工艺练习、书法练习等,依据患者喜好在病房内播放音乐,定期举办社会活动,并鼓励患者参加,为其创造同社会接触的机会。鼓励家属在天气良好时,陪同患者开展拔草、种菜等劳务活动,且可开展户外散步等锻炼,若天气状态不适合开展户外活动,可指导其收拾房间、做家务等,开展乒乓球、羽毛球等室内体育项目。对于病情稳定、无攻击性的患者,定期组织其开展外出郊游活动,期间医务人员对患者的表现予以观察,及时纠正不良行为,同时帮助其形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帮助患者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对于表现良好者给予鼓励和肯定,以提高其积极性。

伴随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生活压力提升,精神疾病已发展为现代生活当中极为常见的病症,该类疾病的临床症状较复杂,且种类繁多,提高病症的治疗难度。患者通常有情感淡漠、妄想等表现,对其正常工作、生活、人际交往等产生严重不良影响。

目前临床主张通过不同方式、途径尽早落实患者的康复治疗措施,以改善其身体功能、社会功能及精神状态,帮助患者重建生活能力。作业疗法是精神疾病患者康复治疗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性、目的性极强,可通过指导患者开展特殊训练,改善功能障碍表现及身心健康状态,提高其社会功能。除此之外,患者开展系统性的作业训练后,生活能力获得有效提升,对其生活功能恢复及日常能力提升有利,可降低疾病所致残疾、功能丧失的发生率。

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BPRS评分、SDSS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值均显著优于对照组,说明在精神疾病患者的康复治疗活动当中应用作业疗法,可以促进疾病症状及社会功能改善,降低病症对其身心健康、社会功能等所产生的影响。分析其原因,作业疗法当中的打扫卫生、收拾房间等活动,可促进患者肢体活动能力改善,使其生活能力提升;指导患者参加互动游戏、体育锻炼等,可在增强体质的基础上,缓解情感淡漠表现,同时有利于改善其社交能力。

总之,在精神疾病康复治疗中实施作业疗法,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其可行性及推广价值均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