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工作 > 医务工作 » 正文

三期量变康复方案在肱骨髁间骨折术后康复中的应用优势评价

时间:2023-08-04 08:11:00 [ ] [ 打印 ] [ 关闭 ] [ 收藏 ]

肱骨髁间骨折若治疗不当或康复治疗不当,可能造成内固定物断裂,增加骨折畸形愈合率和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风险,影响肘关节功能恢复和患者的日常工作与生活。但是,骨折康复在骨折治疗中属于极为复杂、难以掌握的技术,不同康复治疗模式所获效果各不相同,需要分析在肱骨髁间骨折患者的康复治疗中,应用三期量变康复方案的效果。

择取52例肱骨髁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单双号随机分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早期无痛康复治疗,指导患者开展肘关节主动屈伸锻炼,若患者的肌力不足,在保证无痛的基础之上,协助其开展被动屈伸锻炼;每日协助患者开展等张肌力训练、肘关节等长训练、肘关节屈伸训练等;针对手部、腕部、肩关节等,可在引流管拔除即刻开始开展适量的活动锻炼,严格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每周适当增加训练量;术后第四周实施X线检查,对其骨折愈合情况展开观察,检查结果显示无异常者,持续以上功能锻炼,同时开展前臂无痛性旋转训练。患者持续训练至检查结果提示骨折达到临床愈合标准以后,在保证无痛的基础上,逐步增加阻力训练。

观察组应用三期量变康复方案:

(1)术后1—2周(早期阶段):指导患者每日分别于早、晚间开展1次肘关节主动屈伸训练,每组屈伸次数均为2次;每日开展5组手部、腕部关节主动屈伸训练,每组屈伸次数为5次,每日开展2组肩关节活动,主要以屈伸、外展、内收、上举为主;患者以最大力量开展肘关节主动屈伸活动,直至患肢的疼痛评分值为5~6分(该屈伸角度即为肘关节最大屈伸角度),随后维持该状态15秒;患者邻近关节的活动需尽可能达到正常活动角度的标准,手部、腕部关节训练时,动作维持时间为5秒,肩关节活动时,各状态维持10秒。

(2)术后3—6周(中期阶段):患者于早、晚分别完成1组肘关节主动屈伸训练、前臂旋转训练,增加手部、腕部关节主动屈伸活动量为每日5组,每组5次,每日开展3次肩关节主动活动训练。此阶段肘关节康复量较早期减少50%,但康复要求同早期康复要求一致,同时增加前臂旋转训练。

(3)术后7周(后期阶段):患者每日分别于早、中、晚各开展1组肘关节主动屈伸训练、前臂旋转训练,每组训练次数为2次,手术后第八周实施X线片复查,针对符合临床痊愈标准者,各项运动训练每周每组增加1次(每组5次为上限值)。术后12周左右,将患者的前臂吊带去除,指导其自行用餐、梳头、洗脸等,锻炼其生活技能;术后16周开始逐渐开展负重训练。

临床相关统计表明,肘部骨折患者当中,肱骨髁间骨折的发生占比为15%左右,该病证属于肘部中最为复杂的骨折类型,青少年人群多由高能量损伤(车祸、高处坠落等)致病,老年人群则在低能量损伤的作用下,即可导致病症发生。目前临床主要通过手术的方式促使骨折复位,但术后患者的骨折康复过程极为复杂,如何有效、安全康复成为目前临床中的重点研究方向。

三期量变康复方法将中医学当中的“动静平衡”作为指导理念,结合最小有效康复量理念、量化控制理念,分别于早期、中期、末期阶段,根据患者的关节适宜应力,落实康复锻炼,以促进骨折端应力改变以及关节功能的恢复,加速骨折愈合。

研究中,观察组肘关节功能评分值、总优良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三期量变康复方案对题示患者肘关节功能的恢复有促进作用。分析其原因,三期量变康复方案的康复量、康复要求明确,在开展康复训练过程中的操作指导、目标等均较为明确,可提高康复训练的规范性和科学性;结合患者术后各时间阶段的生理特征,调整功能锻炼强度和方法,可保证锻炼效果及安全性。

总之,在肱骨髁间骨折术后康复中应用三期量变康复方案对关节功能恢复而言作用明显且可行性较高,值得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