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工作 > 医务工作 » 正文

强制性运动疗法在脑卒中偏瘫康复治疗中的临床观察

时间:2023-09-04 08:35:52 [ ] [ 打印 ] [ 关闭 ] [ 收藏 ]

脑卒中是临床上一种比较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具有较高的患病率和致残率。患者因脑组织受到损伤极易导致其出现偏瘫等症状,直接影响正常生活。临床在治疗时在给予常规药物的同时还要求患者开展康复训练,通过有效刺激患侧肢体和神经,改善肢体功能。然而,因训练时间相对较长,加上患者在日常行为中无法有效运用患侧肢体,可能导致整体训练效果不理想。相关研究结果指出,通过实施强制性运动疗法能够对该类患者健侧肢体活动进行一定限制,促进患侧肢体进行运动,提升康复效果,促进患者运动功能改善。

随机选择在我院接受治疗的5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方案: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训练目标,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合理控制患者的运动量和运动内容。指导患者进行翻身、握拳和按摩等被动训练,协助完成起坐训练。在护理人员和家属的陪同下进行慢走训练,对其耐受程度进行观察,在患者出现疲惫感之后及时停止运动。

观察组采用强制性运动疗法:①塑形训练。根据患者的功能缺陷程度,采用拿杯子、写字和拧螺丝等多种方式训练其日常生活基本动作,每周5天,期间不断鼓励患者,提高患者的自信心。②手功能训练。将联指手套配戴在患者健侧手部,对腕部和手指屈伸活动进行一定限制,在洗澡和睡觉时可以脱下手套,清醒状态下尽量佩戴手套。③强化训练。在护理人员和家属的督促下开展适量训练,每天进行150~500次起坐训练、2次单腿负重训练、1~10千米步行训练、2次平衡训练,每周5天。

多数脑卒中患者都会出现肢体运动障碍,如果康复治疗不及时,将导致患者出现永久性瘫痪。临床在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时常根据人体大脑可塑性对患者肢体进行持续、反复的运动训练,通过有效刺激患侧肢体,促进肢体功能尽快改善,加快患者受损神经和脑组织的恢复速度。

干预前,两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评分无显著差异;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干预前,两组患者运动能力评分无显著差异;干预后,观察组患者运动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证实强制性运动疗法能够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产生积极影响。

有关研究结果显示,将康复训练治疗应用在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治疗中能够获得显著效果。然而,由于患者会利用健侧肢体开展日常活动,致使整体训练效果不佳,无法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因此,应进一步寻找更加有效的康复治疗方案。强制性运动疗法不但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且比较全面,可通过对患者健侧肢体活动进行一定限制,使患侧肢体使用频次进一步增加,逐渐养成利用患侧肢体开展各项日常活动的习惯。采用配套联指手套的方式,可使患者利用患侧肢体主动进行日常基本动作,通过强化训练多种微小动作,促进患侧运动功能尽快恢复,相应提高训练效果,显著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

综上所述,强制性运动疗法在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和运动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上一篇:规范标本采集 提高送检合格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