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者的道德
时间:2016-03-21 08:30:59 [ 大 中 小 ] [ 打印 ] [ 关闭 ] [ 收藏 ]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规范人行为的一种精神力量,是个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之间和谐相处的一条不可或缺的纽带。
然而,回顾近年来的社会热点话题,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因道德缺失引发社会问题的报道,比如“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等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证券交易中欺诈上市、财务造假等严重损害广大投资者利益的事件;房地产业内信息垄断、内幕交易等现象更是屡见不鲜。我们所处的医疗行业,也不免存在着一些行业污点,比如“看病难、看病贵”就是当前社会最关注的民生问题之一。在许多人看来,这些医疗问题是医疗机构与医药企业为了追求高昂利润,无视行业道德,哄抬药价、过度医疗造成的。也基于这样的认识,医患之间愈发难以进行有效、顺利的沟通,医患关系也日益恶化。近年来,全国各地发生的伤医事件不仅寒了医务工作者的心,也给普通患者平添了许多舆论压力。
事实上,古今中外,医疗卫生行业在广大民众心目中一直是一个体现仁心仁术的行业,这个行业理应体现医者的道德素养和人文关怀,这让我不由想起唐代著名医药学家孙思邈。他是我国医德思想的创始人,在西方国家他与医德名人希波克拉底齐名,在他的著作中最为广泛流传的就是那一句言简意赅的“大医精诚”。
所谓大医精诚,重点就在于“精”和“诚”两个字。精,是指医术精湛,要求医者“博采众长,精勤不倦”,这是对医生技术层面上的要求。只有在自己的专业上有所精通、有所建树,才能更好的治病救人、攻克疾病。要成为一名拥有精湛医术的医生并不容易,需要多年的理论学习和经验积累。因此,“永不停步的学习”成了每一个医生必须牢记、必须坚持的守则。诚,即诚心救人,这里的“诚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其一,对待患者要有恻隐之心。到医院来的患者或是饱受伤病困扰、或是面临生命危险,有人每日承受着常人不能体会的疼痛,有人突然丧失了曾经引以为豪的能力,有人眼睁睁看着自己日趋衰弱的身体却无能为力,有人抓紧亲人的手久久不愿松开……这些人都有值得同情的地方,因此当他们情绪失控,当他们失落哀伤,当他们绝望彷徨的时候,我们都要以同理心待之,尽可能理解他们、帮助他们。同时也要学会保护自己,不和恶意寻衅的人纠缠,按规章制度办事,寻求法律的庇佑。只有先保护好自己,才能为更多病患更好地服务。其二,对待医学要有赤忱之心。医学是一门攸关性命的学科,在医务工作中,任何一个不起眼的失误都有可能导致难以挽回的后果。有一句电影台词是这样说的:“能力多大,责任就有多大。”只有从心底里保持着对医学事业的真挚感情和严谨态度,才能避免在工作中发生错漏,避免给患者和家属带来额外的损失。其三,要摒弃利欲熏心。虽然医疗事业的发展离不开财力、物力的支持,我们也无法提供免费的医药产品与医疗服务。但是医疗行业本身不以营利为最终目的,医疗服务的对象是患者,医疗手段的运用是为了缓解病痛、拯救生命。因此,作为一名医者,要摒弃牟利之心,树立严格的道德标准,遵守行业的规章制度,这样才能取得患者的信任和尊重,达成良好的医患沟通,消除患者和社会大众心中的一些偏见和不利观念,同时为自己营造出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氛围。
医疗事业的长足发展,需要所有医务人员树立正确的道德理念,把“大医精诚”的医德思想作为内在驱动力,不断完善自己,实现自己的职业道德,从而体现出整个行业的核心价值观。从医务人员个人角度出发,越是在这样的医疗环境中,越是要约束好自己的行为、锻炼好自己的技能、秉持住心中的医德思想,从自身做起,以实际行动赢得患者的理解和尊重,实现自己的职业价值。
道德是一种强大的力量,这种力量不像法律和制度那样刚硬,它是柔韧的,是触及人心的,是可以传播并且具备强大影响力的。我相信所有的医务工作者都需要一份道德的力量,它是完善自我的力量,是振奋人心的力量,也是最终能够惠及民生的伟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