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院文化 > 职工园地 » 正文

以开放的心态,拆掉思维的墙

时间:2020-02-17 09:30:06 [ ] [ 打印 ] [ 关闭 ] [ 收藏 ]

         今年春节来得早,各类年终检查考核也都早早地开始了。相信在经历过一轮又一轮的年终考核后,稍加反思,你就会发现:很多陈年旧事、老问题,还在翻来覆去地讲。其实这一点大家都知道,只是没有人会特意去提起。但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况?趁着岁末年初,就跟大家一起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让我们先来分析一下:为什么我们习惯用老办法去解决老问题呢?

原因一:习惯路径依赖。比如每天开车去上班,我们会习惯走一条经常走的路;即便新开通了一条路同样能到达单位,但我们仍然会习惯于走老路。因为走新路时,心里似乎会有一种朦朦胧胧不安全感。所以,我们喜欢或习惯于用老办法解决老问题,因为觉得用老办法好像让人更加有安全感。

原因二:老办法的短期效应。当用老办法可以使问题在表面上或者短期内有所改善的时候,就会形成一种思维误导,认为“我看到问题了,也想解决问题,我也切实去做了,多少总有点效果吧!”导致对老办法产生心理依赖。比如年终冲刺解决问题法,平时可做可不做的事都没有做,觉得只要到检查的时候抓紧时间冲刺一下就能对付过去了。这种方法在应付检查方面当时看来还是管用的,但效果有长期效果和短期效果之分,冲刺法在短期内有效,而长期的效果就只有自己知道了。不然,我们还要积累干什么?

原因三:心理摊平法。老问题总给人一种心理疲惫感,认为大家都是这样,也不是我一个人有这样的问题,先做,有没有效果再说,从众效应降低了改变的动力。

原因四:成本最低法。用创新的办法解决问题必然要动脑筋,要花成本学习,甚至要开辟新的途径,建立新的人际关系。而老办法就简单了,不用动脑筋,也无需增加成本,只需耗费点心力。所以,先做着再说。

从系统的角度来说,个人只是系统的一部分,不管我们愿不愿意去面对和解决问题,问题依然以它自己的进度在朝前发展,没有发生质变,一定还在量的积累过程中。主动解决问题,貌似是自讨苦吃,但这样的改变是“革新”;而拖到问题发展成熟,自己被动去面对问题,那就是颠覆性的“革命”了。探索和尝试用新办法去解决问题,不一定能解决,说不定还可能把事情变得更糟,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老办法被淘汰、新办法被采纳只是时间的问题。所以,采用积极的应对手段才是上上之策。

对策一:保持开放的心态。遇到老问题时,刻意选择一条没走过的路,带着好奇心去探索,另辟解决老问题的蹊径。试着不走寻常路,把自己放在解问题的“米”字路口,一次尝试不对,不灰心,再试试别的办法,直到解决问题为止。如果问题解决了,人生也会因此而乐趣倍增。

对策二:积极赋意。工作时间久了,除了累积到经验外,也难免让我们成为“装在套子里的人”,思维和行动都形成固定的模式,习惯了用固定的办法解决固定的问题。拆掉思维的墙,在老办法中开发新意,让老瓶也可以装新酒。

对策三:建立心理容错机制。不敢尝试新办法,还在于害怕新办法带来的不利后果。给自己三次尝试的机会,建立属于自己的心理容错机制,不但老问题可能得到解决,生命也增加了很多弹性和韧劲。

以开放的心态,拆掉思维的墙,先让自己动起来,一边行动、一边修正,掌握变化的主动权,在行动中等待时机成熟。当然,最好的方法之一还是“学习”。通过学习借鉴别人成功的经验,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能帮你解决更多的问题。

 

 

上一篇:明天会更好      下一篇:院报23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