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温柔的艺术
时间:2020-07-06 11:00:40 [ 大 中 小 ] [ 打印 ] [ 关闭 ] [ 收藏 ]
如今,随着互联网、手机、自媒体的兴起,人们越来越喜欢用更为方便快捷的电子邮箱、微信、QQ等方式与人沟通联系,信件仿佛退出了历史舞台。而《见字如面》以另一种方式,为人们打开了中国书信宝藏的大门,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书信这种被称为“最温柔的艺术”中蕴含的真情实感。
书里记载的信件并不属于这个时代,描绘的也不是这个时代的物欲纵横、房价飙升,而是浓缩了当年那些抗日将领的民族大义、五四青年的高远志向,还有三毛的爱情与孤独......这些信虽然与我们相隔着时代,但依旧能让人从中感受到至真至纯的情感,那些苦与乐、义与善、无奈与坚持,从古至今仍有共鸣。也许活在历史当下前进步伐中的我们无法突破时代的限制,所以认知、思维、价值观都刻上了属于这个时代的烙印。于是,可以我们从书中看到同样的事情,在不同时代的人是如何思考与选择的。
在《见字如面》里,我们可以见识到许多民国风云人物。林则徐以一句“学无止境,实践当中求真知”体现勤奋,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彰显气度。王守仁的“以身作则,时刻自省”“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则表现出他克己向善之心。而梁启超则在家书中写“你受的苦,必将照亮未来的路”“人生之旅历途甚长,所争绝不在一年半月,万不可因此着急失望,招精神上之萎葨”。他的每一封书信都在勉励他的孩子们,并教育他们必须爱国,他要通过家书把爱国像种子一样种进每个孩子的心里,生根、发芽、成长……他说:“爹爹虽然是挚爱你们,却从不肯姑息溺爱,常常盼望你们在苦困危险中把人格能磨练出来。”我想,这不仅是梁启超对自己孩子的期望,更是对所有中国青年的期望吧。
家书不仅是维持亲情的信物,同时也承载着一个家族生生不息的血液文化。在一张纸上记载的既是真实的时代发展,也闪耀着父母想要向子女传递的自身感悟与智慧。字如其人,文如其心,见字如面,虽人已不在,但思想的光芒辉映后世。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听爸爸讲,爷爷从他很小的时候起就一直在外打工。那时没有手机、电话,爷爷与家人间的沟通方式只有书信。一般爷爷都会一个月左右写一封信寄给奶奶,每次奶奶拿到信还未拆封,爸爸妈妈就就会急急忙忙凑上来。妈妈从奶奶手中拿过信慢慢读,奶奶听着,思念爷爷,就忍不住抹眼泪;爸爸眉头紧锁,闷着声抽烟。他们从字里行间知晓爷爷在外的所见所闻,过得好不好。每当思念爷爷的时候,奶奶都会让妈妈把信拿出来再读一遍。直到现在,爷爷当初给家里寄的每一封信,奶奶还都收藏得很好。
一封家书是家人与远离家乡的人之间的沟通渠道,短短的两张纸,思念之情倾泻而出,写的人饱含深情,看的人满是思念。想想过去,没有便利的通讯,如果牵挂思念,便只能把情感放在心底,沉淀、沉淀、再沉淀。等到感情迸发之时,便是如海面一般,表面平静,心底却波澜壮阔。不知在如今拥有微信这样的国民应用时不离手的时代中,这种“羁绊”是否还能沉淀出一番波澜壮阔?你有多久没拿起笔写信了呢?一个月,两个月,一年……有时,不妨静下心来,沉淀一下内心,拿起笔,给不在身边的亲人朋友写一封信吧,问问他们“还好吗?”